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4ODUxOTQ2MQ==&mid=2247484692&idx=1&sn=daf03f6baa664cb4a7e416f7c47d50bf&chksm=cff8ab5ef88f2248461a218c6e8ae0a142a4032cd872be4f10173223bd100ef3cdd576ddd916&token=1729365457&lang=zh_CN#rd脑卒中(包括脑梗塞、脑出血等)是导致失能失智、丧失自理能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导致脑卒中可能的原因是:阻塞性呼吸暂停期间通常会产生胸内负压,从而降低脑血流速度。另外,由于间歇性缺氧、内皮功能障碍、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和脑血管对二氧化碳的舒缩反应受损,患者的脑血管对缺氧的舒张反应可能减弱。脑血流速度反复下降会促使患者脑部发生缺血性改变。除此之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能加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聚集增多。
脑卒中也可能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更常见的情况是脑卒中前就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但未得到诊断。
在脑卒中发生后,中至重度呼吸暂停与康复结局不良有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导致脑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的远期认知功能可能也更差。越来越多的资料也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引起的夜间间歇性缺氧可能增加血管性认知损害和其他类型痴呆的风险。
目前一些国家已将使用多导睡眠图筛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纳入脑卒中的二级预防(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脑卒中协会的脑卒中预防指南)、建议对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筛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加拿大脑卒中最佳实践推荐)
很多人对打呼噜这个现象不以为意,但其实打呼噜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临床表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特征是睡眠中因上气道阻塞而间歇性出现气流停止或减弱,它不仅可以导致打呼噜这一现象,还会导致人体很多病理生理改变例如:间歇性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胸腔内压力剧烈波动、睡眠片段化、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能导致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是一种源头性疾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非常容易诊断的疾病,仅需要多导联睡眠监测就能明确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也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有公认明确有效的、无创的治疗方式。可惜的是目前我国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率不足1%,绝大多数的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处在疾病状态,从而导致了下游的严重疾病。
临近世界卒中日,希望大家能及时提醒自己周围打呼噜、超重/肥胖的亲人和朋友,以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从而预防脑卒中、避免失能失智。
--
FROM 123.12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