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我和我的情人们——情人B:热情的广州女郎
我们家的第一个乐器是爸妈买给哥哥的广州红棉牌吉他,90元,当时爸爸一个月的工资。比我的那个玩具“小吉他”贵多了,也好多了:全尺寸,音量大,品格间距准,不跑调。但缺点是有些位置会“打品”——琴弦大幅度振动时,会碰到指板的品格 (fret), 发出难听的声音。这些位置就要记牢,只能轻轻拨弦。据说可以用锉刀把这些品格锉低,然后琴弦振动时就不容易打到了。但风险是手指按住这些锉低的品格,后面没锉低的品格就容易打品了,搞不好会一遛锉下去……所以虽然“打品”很让人抓狂,但也不敢贸然锉低。
现在想想,父母对妹妹更偏心些,因为给小妹买的是日本进口的卡西欧电子琴。88键,能模拟很多乐器:钢琴、管乐、弦乐、架子鼓……甚至吉他。受制于当时的技术,键盘不带配重,没有力反馈,弹轻弹重都是同样音量,没感情。尤其是那个“吉他”,和真吉他差太远了。所以在最初的好奇心消退后,我就很少弹妹妹的电子琴了。
买完乐器,爸妈让懂点音乐的小姨夫教了我们仨一点简谱,知道了1 (do), 2 (re), 3 (mi),1/2、1/4音符之后,就不管我们了。没有报班、没有老师、没有考级,甚至没有乐谱。我们就像路边的野草野花,平凡而又随意地生长。
我哥后来找到了一位“老师”,一个热心肠的吉他爱好者(好像是机械厂的车工,反正不是音乐学院科班出生)。哥哥每隔几周会去老师那学习一小时,然后回到家把他还记着的,按照他的理解,教给我。当然,哥哥是不可能教我一小时的,也就是把要领弹几遍……而这就是我学吉他的全部渠道了。
上世纪80年代信息极度匮乏,没有现在互联网海量的教学视频,唯一可以借鉴的是从“老师”那里翻录的几盘磁带,即使是吉他谱都很稀缺。我还清晰地记得哥哥从老师那复印来的五线谱:因为是分多次、一点一点复印的,纸张大小、厚度、样式、材质都很不同,以致无法钉在一起,只能一大摊,摞起来。
“下加一线是do”,这是哥哥教我的,也是我对乐理的全部认知了。然后哥哥告诉我“do在吉他第二弦第一品”。于是,我终于明白如何弹五线谱上的那些蝌蚪了:从“下加一线”出发,一格一格数到唱名;然后从“第二弦第一品”出发,一格一格跳到对应位置。就这样,我开始学习哥哥复印的五线谱:一个蝌蚪接一个蝌蚪、一格又一格地数……
由于没有人教我正确的五线谱学习办法,我始终记不住音符到唱名的映射,以及音符到琴弦品格的映射。对于后者,吉他比钢琴更难:相邻琴弦在音域上是有重叠的,同一个音符可以映射到多个琴弦上,所以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到底弹哪根弦。总之,糟糕的乐理知识,让我读五线谱特别慢、特别累。我通常先听磁带,或者等哥哥学完了,觉得曲子好听才去学……
小学六年,音乐课教的是简谱,对我学吉他没啥帮助。初中终于教了五线谱,我才明白除了C调还有别的调式;所以五线谱左侧有时会出现一坨“#”、“b”;不同的调式下,do re mi 唱名会在五线谱上平移;同理在吉他品格上也要平移……初中音乐课我是最认真的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的每个字,曾经达到直接唱出简单五线谱的水平。如今已经全还给了音乐老师,只记得哥哥教我的那句“下加一线是do”了。
有时我会想,如果小学时能有个稍微靠谱的老师指点一二,以我的自律与勤奋,至少会减少很多学谱子时的痛苦、增加更多弹奏的乐趣。但以当时家里的条件,也不好再苛求父母什么了。从好的方面讲,由于父母从不逼迫我们练琴、考级,所以虽然一直停留在低水平,我对吉他至少没有厌恶,任何时候见到了都想去拨弄几下。对于像我这样平凡的大多数,也许这是更好的选择——音乐首先应该是让人快乐的。“忧郁的作曲家”与“吹口哨的农夫”,我当然选择作后者。
哥哥的红棉吉他是钢弦,穿透力强,有金属般的光泽。但钢弦细、张力大,需要用力按弦。我左指尖因此留下厚厚的茧子。小学有一次体检要采集指尖血,我伸出了左指:医生扎第一下我完全没感觉;然后用力扎第二下,觉得有些疼了,但还是不出血;第三下医生使了全力,终于扎出一点点血,然后挤压我手指好半天才勉强采集够……我现在还记得身后男生的那声惨叫,血沿着他指尖流到小臂。医生很困惑,赶紧用棉球止血……后来男生得意地向我炫耀:“瞧我身上的血多吧,你的血太少了”。我没有接话,只有我知道发生了什么。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 6s」
--
FROM 24.17.181.*
等大贵妇出场
【 在 gelw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们家的第一个乐器是爸妈买给哥哥的广州红棉牌吉他,90元,当时爸爸一个月的工资。比我的那个玩具“小吉他”贵多了,也好多了:全尺寸,音量大,品格间距准,不跑调。但缺点是有些位置会“打品”——琴弦大幅度振动时,会碰到指板的品格 (fret), 发出难听的声音。这些位置就要记牢,只能轻轻拨弦。据说可以用锉刀把这些品格锉低,然后琴弦振动时就不容易打到了。但风险是手指按住这些锉低的品格,后面没锉低的品格就容易打品了,搞不好会一遛锉下去……所以虽然“打品”很让人抓狂,但也不敢贸然锉低。
:
: 现在想想,父母对妹妹更偏心些,因为给小妹买的是日本进口的卡西欧电子琴。88键,能模拟很多乐器:钢琴、管乐、弦乐、架子鼓……甚至吉他。受制于当时的技术,键盘不带配重,没有力反馈,弹轻弹重都是同样音量,没感情。尤其是那个“吉他”,和真吉他差太远了。所以在最初的好奇心消退后,我就很少弹妹妹的电子琴了。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 X」
--
FROM 115.171.170.*
下一个会不会是羞涩的小城姑娘
【 在 gelw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们家的第一个乐器是爸妈买给哥哥的广州红棉牌吉他,90元,当时爸爸一个月的工资。比我的那个玩具“小吉他”贵多了,也好多了:全尺寸,音量大,品格间距准,不跑调。但缺点是有些位置会“打品”——琴弦大幅度振动时,会碰到指板的品格 (fret), 发出难听的声音。这些位置就要记牢,只能轻轻拨弦。据说可以用锉刀把这些品格锉低,然后琴弦振动时就不容易打到了。但风险是手指按住这些锉低的品格,后面没锉低的品格就容易打品了,搞不好会一遛锉下去……所以虽然“打品”很让人抓狂,但也不敢贸然锉低。
: 现在想想,父母对妹妹更偏心些,因为给小妹买的是日本进口的卡西欧电子琴。88键,能模拟很多乐器:钢琴、管乐、弦乐、架子鼓……甚至吉他。受制于当时的技术,键盘不带配重,没有力反馈,弹轻弹重都是同样音量,没感情。尤其是那个“吉他”,和真吉他差太远了。所以在最初的好奇心消退后,我就很少弹妹妹的电子琴了。
: 买完乐器,爸妈让懂点音乐的小姨夫教了我们仨一点简谱,知道了1 (do), 2 (re), 3 (mi),1/2、1/4音符之后,就不管我们了。没有报班、没有老师、没有考级,甚至没有乐谱。我们就像路边的野草野花,平凡而又随意地生长。
: ...................
--
FROM 204.108.148.*
真有意思~~~
--
FROM 22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