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同学一样痴迷古典吉他,他也想网购一把西班牙手工吉他,看了好久,跟你的区别是,因为对网购实在没底,最后在上海乐器展上选了一般国产评价高的吉他,本来是想亲自去西班牙采购,因为疫情放弃打算
【 在 gelw 的大作中提到: 】
: 《卡尔卡西教材》在中国吉他爱好者中几乎人手一本。书中对西班牙手工制作的吉他评价很高,对价格的描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与一辆小汽车相仿”。那个年代,家里还不能保障每天吃一个鸡蛋,小汽车更是压根不敢想了。
:
: 如今,半截身子已经埋土里了,孩时不敢想的“小汽车”不再觉得天价了。于是年初上网搜了一下,找到一个看着靠谱的网站:十几把吉他、几十位西班牙制琴师 (Luthier) 的介绍。年轻的琴师通常要突出一下经历:“2010年巴塞罗那吉他制作大赛第一名”;“师从xxx 5年”……反复看了几天,有一位Luthier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出生制琴世家,16岁跟随父亲学习,拥有吉他制作专业学位,如今继承了父亲的工作室并开始指导四位学徒。只有他制作的吉他,在介绍里用了”world famous”……西班牙人均GDP不到美国一半,手工琴更便宜、更好。就买他家的吧,于是找到最贵的那款,输入信用卡号、住址,点了几下鼠标,然后就看到“Thank you”。童年期盼的拥有一把西班牙吉他的梦想,这就算实现了?简单得就像是网购袜子,一时有些怅然……
:
: 如今,“马德里女郎”已经买回来三个月了。和预期的一样:木料、工艺、手感全面超越我之前弹过的任何一把吉他——声音悦耳清澈,余音保持时间更长……这些优点,下单前通过看网站上的演奏视频,都提前知道了。但真的把琴盒打开,闻到木头的芳香,把沉甸甸的琴搂在怀里,我立刻明白不仅仅是这些差别。
:
: 图三是拨弦后的录音,随着时间流逝,余音逐渐减弱。但音量不是沿一条直线匀速衰减的,而是叠加了一个正弦波,有细微的上下起伏(类似于通信里面的AM幅度调制)。由于优秀的音学结构,声波像回音一样在琴体内来回反射、振荡、叠加,最后形成了驻波,沿音孔扩散出去……在逐渐衰减的过程中,余音有了忽强忽弱、忽强忽弱的振荡。
:
: 这个细微的振荡很难捕捉到,连高档麦克风都不太行,需要把琴抱在怀里。用一辆车的价钱换来如此细微的改进,值吗?这里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初次听到余音的振荡,我的内心像是一洼池塘,突然被丢进了一粒石子:一圈圈的涟漪荡漾开去……在我原本熟知的吉他世界里,一个个静止的音符突然鲜活、生动起来;水中的倒影在波纹的扰动下,开始跳跃、舞动......当时的感动很难用文字准确表达出来:我就像池塘边玩“打水漂”的孩子,一遍遍机械、重复地拨动单弦,闭上眼睛去感受那一圈圈的涟漪从指尖荡漾、扩散开去……若再弹一些简单的和弦,更像是给池水增添两片荷叶、一条红鲤......
:
: 然而,优美的“涟漪”效果只能保持几周:琴弦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步松弛,需要不断绷紧。琴弦因此会越拉越长,慢慢失去弹性。好弦蛮贵,时刻保持“美人”动听不容易。
:
: “马德里美人”声音洪亮:女儿第一次躺在我腿边听的时候,不得不用双手捂住耳朵。更大的动态范围能更细腻地表达情感,对拨弦力度的控制也要求更高。再切换到以前的那把雅马哈,有种从钢琴到电子琴的感觉。图四是频谱图 (spectrograph), x轴-时间,y轴-频率:基频、二次谐波、三次谐波……一直到15kHz高频都是一根根清清楚楚。难怪琴声这么干净透亮。
:
: 琴弦振动时,两头的振幅最小,中间(12品格处)的振幅最大。为防止振动的琴弦打到指板(打品),低档琴12品格处,琴弦距离指板很远,往往超过6mm,甚至达到1cm! 而“马德里美人”的琴弦距离指板只有3mm, 很接近琴弦的最大振幅了!这是琴师对木料、工艺精度、结构强度的自信。因为琴弦距离指板更近,按弦更省力,Cavatina开头的连续高把位大横按,顿时容易多了。单凭这一点就物有所值啦!
:
: 总之,“美人”是一把精美的乐器,她的品质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单单是那一长串的木料就让人叹为观止:German Spruce, Madagascar rosewood, Cedar, Ebony……她的声音均衡、清澈、洪亮、持久,可以驾驭任何一个音乐大厅。她凝聚了一代代西班牙制琴师五个世纪的探索与积累,是人类音学工程的巅峰。
:
: 坦率地说,我的水平不能把“马德里美人”的素质全部展现出来,但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她的优秀、享受与她合奏的快乐。而这才是最重要的。
--
FROM 123.1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