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谁能回答一下西城高考二模红楼梦的题
还可以,读了原著的,至少能拿到6分,不读原著的,一分拿不到。
四大名著不考考什么呢?考更小众的更崩溃,国外也得读莎士比亚吧
【 在 likef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刚刚看了一眼北京西城区的语文二模试题,瞬间崩溃,真不清楚这种考试有什么意义?
: 能不查资料一次性答对的,绝对是人才,红楼人才!可以去上海红楼休养。
: 估计能一次性答对的,整个水木都找不出1个来。
: ...................
--
FROM 219.142.145.*
这客观题部分也不算难吧,填空题考的是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林黛玉、刘姥姥),选择题从家庭命名规则也能推断出来,不能算死记硬背吧。死记硬背是完全没有推理线索的那种,比如曹雪芹出生年月,号什么,哪里人之类
【 在 ahun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美国中学考试莎士比亚主要是让对其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并规范写作分析结果,且一般是
: 开卷考试。
: 我要是没记错的话,SAT绝对不涉及对文学的死记硬背部分
: ...................
--
FROM 219.142.145.*
四大名著是课标、教材明确必读的,青少版五年级就要求读了。中考西游记几乎必考,高考红楼梦几乎必考。家长考生早就有心理准备。
换句话说,“整本书阅读”作为高中语文课标18个任务群的第一大任务群,如果不考四大名著,那考什么呢?考《简爱》或者《哈姆雷特》,不是给人感觉更偏门吗?
现在孩子跟咱们不一样了,四大名著连滚带爬也要读一遍的。不读书想着背背文学常识只能拿20-30%的阅读分。
【 在 ahun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种题目更多考的是运气。你对这一部分确实精读过,且能正确理解,那么你就能拿分
: 。否则就失分
: 考虑到中学必读书目的数量,以及现在大语文的内容广度深度,很难想象这种题会最终
: ...................
--
FROM 219.142.145.*
课标、教材要求必读的书考了其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不能算是运气吧
要求必读的书都不看的话,那才是相信自己运气太好。
不然考什么呢?只能考教材和短篇吗?
【 在 ahun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种题目更多考的是运气。你对这一部分确实精读过,且能正确理解,那么你就能拿分
: 。否则就失分
: 考虑到中学必读书目的数量,以及现在大语文的内容广度深度,很难想象这种题会最终
: ...................
--
FROM 219.142.145.*
按这个逻辑推演,考试没法出题了。哪本书不是各花入各眼呢?四大名著已经是最大公约数了。
男生不喜欢红楼梦也正常,女生还不喜欢水浒传呢。不喜欢就不用学了吗,应该不是。
【 在 yumenniao 的大作中提到: 】
: 确实对语文是一种侮辱
: 有人说红楼梦是中国语言文字的巅峰
: 我不认同,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 ...................
--
FROM 219.142.145.*
课标要求整本书阅读是第一大学习任务群,位列高中语文18个任务群之首。
给10-12分多不多每个人都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不考四大名著,整本书阅读考察什么?怎么考察?
如果不考察整本书阅读,一直以来对于语文教学和考试过于琐碎、过于局限在课内而显得片面的问题如何解决呢。
高考时选拔性考试,整本书阅读是语文里相对难的教学板块,本来也不是给所有人送分的题。就跟数学卷最后一道大题差不多意思。最后一道大题也是10-12分吧?难道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全拿么?
【 在 likef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问题是红楼一书,11-12分,如果是这样,干脆把红楼列为教材得了
: 读可以考,但是分值要合理,考题更要合理,感觉有些考题考的方向偏离了教育和考试的初心,和回字的四种写法没啥区别了。
: 我承认会四种写法写回字的人很厉害,但是考这个,感觉太那个了
: ...................
--
FROM 219.142.145.*
是啊,必读的书很多没错,但是四大名著是最大公约数。除此之外还有老舍、鲁迅也是常考的。
但我不认同只能考教材。那不是有让孩子只读教材就行了嘛?这不是跟当前的考试改革方向背道而驰了吗?
我理解只要不考偏门的细节就行,考林黛玉入贾府、考刘姥姥,真的不算过分。而且题目里也给足够提示了,比如史湘云那个,就算忘了看题干也能猜出来。
【 在 swiminriv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必读的书很多,可不止红楼梦一本
: 而且这题考的细节并非教材中选择的章节的内容。考红楼梦没有问题
: 考太过细节了就有问题。这是逼着大家把红楼梦都去读5遍10遍吗?
: ...................
--
FROM 219.142.145.*
是的呢,认真读主要情节,读一遍就能拿到80%了
【 在 history2017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像也不用读那么多遍
: 林黛玉初进贾府和刘姥姥这两个章节是不是在高中课文里有?
: 我记得林黛玉这个初中就有课文了
: ...................
--
FROM 219.142.145.*
是的,其实主观题对孩子来说挑战更大,因为“说理”目前还是咱们语文教学的短板
从观点结论到推理过程到事实依据的组织,大多数学校的老师可能都说不明白
客观题反而好答,因为题干或者有暗示,或者根据常识可以推理
【 在 history2017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就是主观题想答的特别好比较难
: 比如语言的组织未必完美
: 但只要答出一点与作品对应上的观点就可以得到大部分分数
: ...................
--
修改:fifthbeatles FROM 219.142.145.*
FROM 219.142.145.*
什么是琐碎细节需要定义
我认为像以前那样考曹雪芹生卒年份、字号才是琐碎,因为毫无逻辑推理的要素在内
【 在 piginskybbc 的大作中提到: 】
: 整本书阅读也不是搞这种琐碎细节啊。
: 这种出题,明显是把整本书当课本然后要背一堆东西
--
FROM 219.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