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诗词创作中,意境、对仗、平仄哪个更重要?
这种能传播很多年的,实力和运气,一个不能或缺。
创作水平要是能达到这种程度,可算是傲视群雄了,咱们还是别好高骛远了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有流传度啊,杜甫诗可以传播一千多年,小苹果这种的过几年就没人知道了,还有像梁祝,茉莉花这类民间作品,都是作品本身的魅力在人的心中生了根才传播下去的。
--
FROM 39.144.240.*
对,悲欢其实不相通,文学是唯一可以拉近悲欢沟通的桥梁。
很多作家早年写自己,写生命,晚年写观察,写社会,比如博尔赫斯,他早年和晚年的作品风格完全不一样,是因为视角变了。
另外,张爱玲,我们也不应该用单一的视角去苛责,哪怕很垃圾的口水作品,都有受众,张爱玲的作品,自然也有非常有价值的一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文学批评,引导人更好理解某些作品,没有谁的作品是没有争议的。张爱玲自然有她的局限性。
就算比另一个人写作写的好,也不能去苛责另一个人的作品,就像opendoor苛责你写诗,这就是一件非常不齿的事,除非他能给你提出意见,让你进步,否则就是流氓行为。
【 在 AOC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种是自己的经历,一种是他人的经历。
: 但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自己经历太少、看得太少的人,往往就写不出丰富的感情。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走万里路不如和100个人深入交谈。
: 就像张爱玲为人诟病,一是她这人无大是大非,二是她文笔虽好,写的人物总是囿于病态的嫉妒和虚荣,压根理解不了正常人类的丰富感情。
--
FROM 39.144.240.*
什么叫做感点?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想象对我太难了,我更喜欢的是直觉,第一感,可能我的感点比较低
--
FROM 39.144.240.*
对,他的比较烧脑
【 在 AOC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刘的文字其实读起来费劲
: 意境是非常好的
--
FROM 39.144.240.*
评论作家作品,也是需要人文关怀的,看站在什么角度了
可以站商业的角度,文学的角度,传播的角度,家国情怀的角度,人性的角度,历史的角度。。。
每一种角度,必然评价不一样啊。
直接给一个作品下结论太暴力了,得设好前置条件
网友嘛,因为是活人,评论更应该体现人文关怀,但是,也因为是活人,所以偏见往往远大于关怀。
【 在 AOC 的大作中提到: 】
: 评张爱玲是以评作家的要求去评的。
: 评专业人士的单一作品,和评网友戏作,那又是另外一个评价标准了。
: --来自微微水木3.5.14
--
FROM 39.144.240.*
其实我已经有点忘记她都写过哪些印象深刻的人物了,可能也就红玫瑰白玫瑰印象深一点
【 在 AOC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的意思说,她的作品,作为单一作品,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 但是作为一个作家,作品人物太雷同太单调了。
--
FROM 39.144.240.*
张爱玲和钱钟书的小说,都是大学时代读的,居然都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可能是故事里权衡太多的爱情,完全没有打动我的地方
我只记得初高中读的国外小说那些浓烈到极致的爱情,相比而言,中国小说里的爱情既不纯粹,也不极致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论爱情故事,张爱玲比钱钟书的还是要好一些
--
FROM 39.144.240.*
张爱玲的语录是被后来互联网炒热的哈
就像现在还在不断炒热的 小王子语录,王家卫语录,宫崎骏语录。。。。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但是张爱玲写的词句能让人记住一些,比如于千万人中遇见你,还有爱到尘埃开出花,第一次看还是好震撼
--
FROM 39.144.240.*
我看过红玫瑰,倾城之恋,之类的,一点印象也没有,还有围城也是,一点印象也没留下。。。。反而三毛的作品,还有点印象,甚至安妮宝贝的,我都能有点印象
那时候给我震撼的是 米兰昆德拉,王小波这类
我不太喜欢社会现实类的小说,还是更喜欢理性视角的读物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不是,我是直接一个猛子看的全集,后来才温习的她的语录
: :
--
FROM 39.144.240.*
等我以后耐下心去读这些人间烟火气的作品
我感觉以前都白读了,什么也没记住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不是特别挑,只要是故事性强的我都喜欢看,看张爱玲是三十好几了,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很多话都写到心里去了,围城我也喜欢,看了好几遍。
--
FROM 39.14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