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邀请版友支持我申请整体医学大健康理念的版面
【范文】
学习尊重自己|《水仙》杨定一
一些建立界线的示范,可以用这些话来探讨自己的反应:
1. 我曾因为害怕被你拒绝而小心翼翼。现在,我但愿能自己做主,真实地面对你。
2. 我原本把你的想法看得比我自己的更重要。现在我还是很重视你的想法,但不会因此而看轻我自己的。
3. 我因为怕你生气,而只敢说什么或做什么。现在,我还是关心你的心情,但我知道自己无法控制你生不生气,最多是不被你的反应牵着走。
4. 你的痛苦和纠结,原本让我心神不宁。现在,我还是很关心你,但我不会再让自己的心情受影响了。
5. 我本来只想讨你欢喜,现在我学习让自己开心。
6. 本来,我必须得到你的好感,自己才会愉快。现在,我在学习的是——我快乐,因为我喜欢自己。
7. 我过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总是问你想要什么。现在,我会直接问自己,并且自己去达成。
8. 我之前把自己的兴趣搁着,一切以你喜欢的为主。现在,我会去追求自己的兴趣,也会回来跟你分享。
9. 我原本会隐藏自己的感受,设法引导你的想法。现在,我会真实表达自己。
10. 过去我把自己重视的价值搁在一旁,为的只是和你站同一边。现在我会守住自己珍惜的价值,也尊重你的选择。
你可以改写这里的句子,让这个练习能更贴切地表达你的现况,以及你个人建立心理界线的重点。
谈到这里,你应该有了大致的观念,可以懂得我们这里所谈的界线和尊重。只是对于陷入关系困境的人来说,道理很简单,改变并不容易。
但无论如何,只要愿意,我们早晚会懂得怎么清楚而坚定表达自己,停止无效的互动为双方带来的损耗。诚恳面对自己,面对眼前的困难,让爱带我们找出一条路,让我们能灵活应变,接受生命带来的挑战。
--
FROM 218.69.51.*
【范文】
酶是古人的智慧
几乎所有传统社会都将富含酶的生机饮食视为经典美食,除了蔬菜类,还包括新鲜的乳制品、生鱼、生肉、内脏等生鲜动物制品。
这些传统食物都包含一定程度的发酵食品,因为发酵制作过程,使酶含量大为增加。举例来说,因纽特人的菜单就有大量的生鱼,而且还要先放上一阵子让其中的酶预先发酵。因纽特人认为这样的饮食习惯是他们拥有傲人健康及精力的秘诀。
经培养发酵的乳制品例如奶酪,也是所有尚未工业化民族的常见菜肴。大量食用熟肉的民族,通常则是会食用大量的发酵蔬菜,如泡菜、腌萝卜、黄瓜和甜菜。亚洲常吃的发酵大豆制品,如纳豆和味噌,不加热食用,是食物酶的绝佳来源。
由于发酵食品含丰富酶,即使经过加热也比其他食物容易消化吸收。同样的,肉类在烹调前若先经过熟化或浸泡在卤汁中预先消化,也能够减少消化系统的负担。
谷类、豆类、坚果种子都富含酶和其他营养素,但也同时含有酶抑制剂(enzyme inhibitor)。除非先将抑制剂的活性抵消掉,否则这些抑制剂对消化系统造成的压力比熟食还大。将种子培养成芽菜、泡菜发酵的制作,都是古人削弱抑制剂的聪明做法,这么一来,可以使谷类、蔬果和种子种的养分更容易被吸收。
神奇的活性酶
何谓酶呢?酶是复杂的蛋白质,参与催化生物体内的每一个生化反应。人体需要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包括微量元素),才能维持酶的活性,使其发挥到最大效用。
目前人体内发现到的酶,就多达5000种以上。我们的每次呼吸、意念、行动都需要酶的参与。若没有酶参与,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和激素都无法执行功能。酶不只是一种触媒(catalyst),还参与了生理和更微细层面的能量代谢。因此,可以把酶想象成是生命和无生命之间的一座桥梁,将简单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生命的表现。
酶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参与代谢的酶、消化酶、生机食物中的酶。参与代谢的酶可以让身体能正常运作,消化酶与生机食物中的酶都是帮助人体消化的酶。
食物酶仅存于生食长,也就是未经烹调或未以48℃以上加热处理的食物。举例来说,牛奶中90%以上的酶损失于现代的消毒程序。酶研究先驱豪厄尔博士(Dr. Edward Howell)认为,若将酶以48℃加热,不出半小时,所有的酶都会失效;若将温度提高到54℃,只要几秒就能摧毁所有酶。很特别地,47℃正好也是人体可以忍受的最高温度,超过了就会被烫伤。这个内在机制恰好能够帮助我们分辨食物是否仍然保留天然的酶。由此可见大自然的设计是如何的巧妙!
而除了酶之外,大多数的蛋白质都要到65℃才会被摧毁。超过这个温度,会使蛋白质内部的化学键和结构变性,一旦蛋白质变性,就很难使其回复了。虽然人体能自行合成22种消化酶,但还是建议额外补充机能酶食品。消化程序在人体的各种反应中是十分耗费能量的,也需要大量酶一同参与。如果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也含有酶,人体就可以把制作消化酶的能量节省下来,并用于其他建构健康的用途上。
人体胃部的设计,原本就是用来接收含有酶的食物,也就是生机饮食。牛拥有四个胃袋,就是一个例子。它的前三个胃不会分泌酶,这使得牧草中的酶有机会先释放出来分解牧草,因此牛自身所制造的酶便能用于更重要的工作。人类只有一个胃,但却可以分成两个功能区。豪厄尔博士将上区的胃称为“酶胃”,也是食物在进入人体后会停留30-60分钟的地方。酶胃的目的是让食物中的酶能在人体酶介入之前,先自行分解食物。酶胃区不会分泌任何酶,通常是在胃的下区才会分泌酶。
所以吃富含酶的生机饮食,能帮人体做好大半的消化工作。食用不含酶的熟食,则所有的消化都要由人体负担,尤其是胰脏和肝脏,因为这两个脏器必须制造、分泌更多的酶来帮助消化。这么一来宝贵的资源和能量都耗费在消化上,而不是花在身体修复和成长了。
也就是说,如果能多食用富含酶的生机蔬果,就能让消化系统立即得到休息,体内的代谢酶也能更有效率地提供给体内其他系统运用,也才能让身体发挥自我治疗的功能,重新回复平衡并走向康复。
--
FROM 221.196.108.*
【范文】
之前,我常常把失眠当作一个“文明病”来谈。这是很普遍的一种说法,也反映了现代人的一种迷思—我们认为过去的人,一定比我们睡得多。而且,是一次睡满8小时。甚至,是从太阳落下,睡到太阳再度升起。
当然,这种想法听起来很合理,毕竟过去没有现代得电力设备,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网络。大多数人没有各种夜生活的娱乐,晚上用完餐后,没有事做,也就可以早早睡了。
不过,这很可能是我们现代人一厢情愿的想象。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心理医师韦尔(Thomas A. Wehr)指出,既然现代社会是到了19世纪中期才普遍有灯光可以作为夜间照明,那么,现代人的睡眠习惯可能才是一种全新的“发明”。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做了一个实验,参与的人在日落之后,完全没有灯光照明、没有电视可看。整整1个月,每天有完整的14小时都处在黑暗中,看看能不能还原古人的睡眠形态。
结果令人相当惊讶,这些参加实验的人,经过几周的调适期之后,自然落入了一种特殊的睡眠—先睡上4小时,中间会醒来大概1-3小时,然后,再睡上4小时。后来的人把这种睡法称为“分段睡眠”(segmented sleep)。
很有意思的是,美国的历史教授埃克奇(Roger Ekirch)花了16年的时间,整理超过500笔的各种文献,包括日记、法院记录和书籍。他归纳出来,以前的人通常会在半夜醒来一两个小时,前后各睡4小时。而半夜醒来的这一两个小时,其实是人最放松、最自在的时候。
这一个发现很有意思,韦尔进一步分析实验参与者的血液样本,也发现半夜醒来的这一段时间,泌乳素(prolactin)的量会暴增。泌乳素是一种荷尔蒙,最为人所熟知的功能当然是刺激分泌乳汁。阻断泌乳素的作用,可能导致产后抑郁。动物实验也指出,泌乳素可以减轻焦虑反应。特别的是,参与这项实验的人也都提到,在两段睡眠之间的这个空当,他们可以体会到一种很深的安静和平安。
这应该不是巧合,从生物、心理到历史领域的研究都指出,古时候的人,他们的睡眠形态,并不是我们想象中一整晚8小时不中断的睡眠。我们别忘了,现代每个人都有一个专门用来睡觉的卧室和床,其实是人类社会到工业革命之后才有的,特别是连睡觉和醒来的时间,都是配合上班、上学的时间表而制定的。其实,应该这么说,睡一整晚是我们现代人才有的“发明”。
在人类还没有进入工业革命、还没有形成我们现在习惯的上班、上学的生活前,睡眠反而完全是自然的,随时随地想睡就睡。甚至,在白天,也可能随时打瞌睡。其实,我们打瞌睡的习惯,也就是过去带来的。
对古人来说,累了,就躺着睡一觉。休息够了,即使三更半夜醒来,也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就好像不断把自己交给身体,身体本来就知道该不该睡,倒不是说非要有什么规律不可。
现代人通过知识的传播和各种教育的洗脑,无形当中,总是认为自己非要睡满多少小时不可。好像达不到这个标准,自己的健康、表现和幸福就少了什么,当然会想方设法要进入睡眠。
可惜的是,为了一种想象中的规律,反而带给自己那么多焦虑。光是这种焦虑,就足以让我们失眠。这值得吗?
睡眠,其实还是要符合个人实际的需求。
我们还不用去调查普通人的睡眠,光是从名人的实例,就可以看出睡眠需求人人不同,就像一个频率谱,有各式各样的分布。每个人处理睡眠需求的方法都不一样,比如说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约翰逊总统(Lyndon Johnson)晚上只睡4小时,但他每天一定睡午觉。他的午觉行程,是相当出名的。为了睡午觉,他一天分成两段来用,包括幕僚也配合他的作息。他会在早上六点半、七点起床,工作到下午两点。接着去运动或游泳,然后换上睡袍很正式地睡半小时。下午四点醒来后,再换上干净衣服,继续“晚班”地工作,有时候会工作到隔天凌晨一两点。
大家熟悉的克林顿总统(Bill Clinton)也是一样,晚上睡很少,该休息就休息,也可以熬夜。不过,克林顿58岁心脏病发,接受冠状动脉绕道手术安装支架之后,也就调整了自己的睡眠习惯。
不光这两位美国的总统睡得少,英国的撒切尔首相也是每天只睡4小时。拥有几百项美国专利的爱迪生,一个晚上睡5小时。他们两位,都活到八十几岁。带领大家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国首相丘吉尔非但凌晨3点才睡,而且只睡5小时。当然,不见得每个名人都睡得很少,美国的开国元勋富兰克林和现在大家都知道的比尔·盖茨一天睡7小时,而最出名的是爱因斯坦,一个晚上可以睡10-12小时。
这些实例,其实是讲不完的。我在这里会举这些名人作为例子,也只是想用大家熟悉的人物,帮助你体会,睡眠少不见得影响工作和生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实例倒不能证明睡觉多或少是好还是不好,最多是在表达,每个人睡眠的需要是不同的。我们并不能就此得出什么结论,认为应该睡多多,或是睡多少。睡多或睡少,其实跟一个人的表现、工作量和成就,没有一定的关系。
坦白讲,我自己睡得也不多。甚至,一个晚上一两个小时大概就足够了。无论在工作还是情绪上,也没有什么异样。然而,和一般人想的不同的是,我让身体告诉我什么时候该睡,什么时候该休息。也就这样,没有把睡眠当作一个问题。有时候,偶尔也会睡多,而且是超出一般人可以想象的多。要睡就睡,不想睡也不要刻意勉强自己去睡。睡或不睡,对我不是问题。这样,对我而言,也没有一个东西叫失眠。
没有任何一件事是非怎样不可得。
我会特别强调“每个人睡眠需求不同,不见得要睡满8小时”的这个观念,并不是空谈。而是我认为,对睡眠的看法—尤其失眠有多重要—这个观念,本身要有一个大的修正或是突破,我们才可以轻松去改善我们自认为的“睡眠问题”。从第二章起,我已经开始采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和练习,希望你亲自去实验,而自然得出一样的结论。
我会再一次强调这个观念,是因为对于失眠的人,除了睡眠不足本身的影响之外,往往还承受着一个额外的心理压力—认为自己和别人相比,不够好。抱着这种想法,长期下来自然会躁郁。
对我而言,观察了这几十年,或许唯一的结论是—人生,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固定的模式,是我们需要去遵守的。
除了前面3个练习,我也通常会请失眠的朋友,先简单地做一些深呼吸的练习,来接受自己的状态。把自己的状况,当作可以接受的正常,而不是认为自己有什么重大的异常需要解决。
--
FROM 221.19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