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紫花
白话诗的一部分,其实来自于对国外诗歌的译作,而慢慢发展出来有国人独特审美的现代诗歌
早期的印度数学还有用诗歌写成的大作呢
其实诗歌跟流行歌曲性质差不多吧,有的人喜欢摇滚,有的人喜欢民谣,而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现代诗。这其实主要跟听歌或者读诗的人,人生经历 遇到这首歌或诗时候的心情际遇等等,都有很大关系
【 在 suha2046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对,唐诗把很多词的意境挖掘差不多了,
: 只好篇幅格式拓展到宋词
: 宋词再差不多后,没有格式的现代诗就上线了
: ...................
--
FROM 123.121.183.*
哈哈哈,这首改得挺妙
【 在 suha2046 的大作中提到: 】
: 模型复模型
: 模型何其多
: 我生待模型
: ...................
--
FROM 123.121.183.*
语言的陌生化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也有道理
我之前认为诗歌是浓缩和精炼的白话,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像荷马史诗以及一些民族的史诗就是游吟诗人传递下来的
但对我来说,虽然古文很陌生,可体会不出来美感啊,古诗倒是能有些体会
【 在 suha2046 的大作中提到: 】
: 据说诗歌的美感来源于 语言的陌生化
: 因为陌生让人可以停止使用平常熟悉的直觉系统,必须调用更多脑补力度
: 古文对于现代人很陌生,所以更容易体会到美感
: ...................
--
FROM 123.121.183.*
这个念起来中间两句略不押韵
【 在 suha2046 的大作中提到: 】
: 灌水复灌水
: 水患何其多
: 朝看水东流
: ...................
--
FROM 123.121.183.*
游吟诗人应该是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和元曲这种还是有区别的,元曲要有戏本子。我前面提到的大概公元几百年的时候,印度数学家用诗来写数学文章,可能就是当时人们还习惯用诗来传播信息的一种习惯,因为这种模式容易记忆。。。
【 在 suha2046 的大作中提到: 】
: 吟游诗人好像是说书唱戏的
: 他们的诗对应的应该是我国元曲这类的戏剧
: 也是为了节奏感和方便传播
: ...................
--
FROM 123.121.183.*
现代的诗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了。。。
就像流行歌曲一样,在某时某刻打动了某个人,那对那个人来说就是好歌,但可能另一个人听就觉得很烂一首歌哈哈
【 在 suha2046 的大作中提到: 】
: 哈哈,最早的诗朗朗上口,重复又重复,像诗经,好记
: 现代的诗晦涩难懂,太好懂就成劳动号子了
:
--
FROM 123.121.183.*
我听流行歌应该也挺挑,但有时候也看心情,可能某首歌跟当时的心情合拍了就觉得很好听,过阵子再听可能就觉得也一般了,也有一直觉得好听的歌能成经典那种。但是你这种听几百遍的那也太恐怖了,我一般某首歌即便特别喜欢也顶多听几十遍不得了了
【 在 suha2046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啊,我发现每个人听歌的口味差别好大,
: 反正我属于特别特别挑剔那种,只有很少的歌,我觉得特别好听
: 而且一首歌如果听了两三百遍,我会听腻,得隔一阵再听
: ...................
--
FROM 123.121.183.*
那更不会了,要那样不得连梦里都是一个旋律,那得疯了吧
【 在 hongyan2022 的大作中提到: 】
: 听那种 经典音乐的 个个都是几千几千遍的听
: 比如 什么 围也娜圆屋曲
:
--
FROM 123.121.183.*
啊,很多年一首歌也不听,一听就流泪,这是受啥大刺激了?
还好还好,看到你貌似恢复了。。。
【 在 suha2046 的大作中提到: 】
: 哈哈,我可能估算不准,也可能到不了几百遍。确实,心情和歌需要合拍才有感觉。
: 有很多年我一首歌也不听,一听歌就会流泪,干脆就不听了,偶尔听点古典音乐。
: 最近两年才开始又听一些流行歌
: ...................
--
FROM 123.121.183.*
呜呜,貌似没用过这个QQ音乐。。。
【 在 suha2046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发现QQ音乐里可以看到一首歌被听了几遍,你试试?也许不止几十遍呢
: 我听的歌基本都听了100遍以上,有些都两百多遍了
:
--
FROM 123.12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