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归来吧归来吧
你为什么要站在作者的立场来读书?作者一个人的立场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个人就是上帝,照顾到所有立场。
我们不应该作为读者,对作品提出认同或批评嘛?这样才有利于全面思考和正确生活啊。
我特别喜欢看别人批评各种作品,看每个人立场和屁股有没有太歪,我最好有人把我写的东西大批特批,这样我会知道问题在哪里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看站在哪个立场上了,站在作者的角度来说,她能还原生活的真实并有所提炼就已经很好了,至于是不是对读者有好处,我个人觉得这并不需要作为第一考虑的因素。
:
--
修改:suha2046 FROM 221.217.24.*
FROM 221.217.24.*
你越了解作者,越不可能真正客观的看待作品,因为你加入了情感滤镜
作者本人和作品应该绝对隔离。
就像红楼梦有名了,大家都去研究曹雪芹,分析出一堆有的没的,导致现在批评红楼梦的人已经不多了,哈哈,我在知乎还是能看见一些,正反观点我都喜欢看。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站在作者角度不影响我评价作品啊,理解了作者的思路后,那么是可以达到某种精神对话的效果,写的不行的当然要挨板砖的,就像我们在隔壁版一直批评哈利波特一样。
:
--
FROM 221.217.24.*
我说的是大概率,大方向,品德也是正态分布。
我们是商品社会,商品社会的本质就是钱为主导方向,所以二八定律里,八成人都是以钱为本,以德为本的可能二成都不到。
不过传说中上古时期,有尧舜禅让这种佳话,那时候个人占有物非常少,所以反而占有欲低一点。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不一定,有句老话是父母会偏疼那个弱子女;有钱有权的父母可能要求更多
: 至于说吃牢饭或者赌博这种,也有父母会帮着还债之类,当然断绝关系也能理解
: 至于男女之情碰到上述情况,那做到的人数肯定不会比父母多
: ...................
--
FROM 221.217.24.*
你喜欢红楼梦不是比喜欢琼瑶作品多,为什么反而对琼瑶感兴趣,而不是对曹雪芹感兴趣?
琼瑶,我就感觉是个很勤奋很正常的写作者,也没什么人格创伤,写的东西都是天真浪漫的。她的经历也比三毛,张爱玲这些女作家平常许多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对曹雪芹倒不是很感冒,我只对黛玉的原型会有一些期待。琼瑶是因为她本人的关系才集中看的,以前看过她的鬼丈夫,虽然剧情很好看,还没有对她本人的经历感兴趣,总觉得她对我而言是很老很老的人,很遥远。
:
--
FROM 221.217.24.*
曹雪芹写的不都是他家的事吗?他才是和文本贴的最近的作者吧
不过红学太庞杂了,一般人也是记不清那么多草蛇灰线,太细节太细腻的东西我也没耐心读
琼瑶只是感情外放吧,论人生经历,怎么可能比张爱玲和三毛更曲折。她的几段感情也没有特别奇特,慕强,所以喜欢老师,喜欢给他事业提供助力的。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比经历的话,她要比张爱玲更坎坷,更曲折,人生的完成度也更高,张爱玲在五十年代后就没有特别好的作品了,琼瑶则一直写到八十岁,还珠格格可是她在六十岁高龄的作品,没有充沛的情绪是很难完成的。比爱情,张爱玲只有一段虐恋,三毛为情而死,琼瑶也为情所困,zs,但是经过初恋,初婚,离异,又迎来第三段感情的惊天大逆转,突破世俗,突破自我,终于抵达爱的彼岸,不管是感情经历还是写作的热情都是另外两人没法比的。
: 曹雪芹的个人生平没有多少和书中的人物相贴合的,我也不喜欢牵强附会去考证,除非有实证的东西。
--
FROM 221.217.24.*
哈,原来你是以多寡和长短来判断一个人人生经历的,去的地方多,感情时间长,写的作品多,也比不上胖子吃的饭多啊。
难道不应该以独特性来判断吗?在独特的人生态度和遇事遇情处理方式上,张爱玲的理性程度和三毛的感性程度,都远远独特于以世俗生活为乐趣的琼瑶啊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张爱玲虽然父母早年离婚,她可是一直住在上海正常上学升学,然后去港大,一路都是顺风顺水的,她所生活的圈子也一直比较稳定,50年后,她的创作黄金岁月也过去了,感情经历更是乏善可陈,全部过程不到半年。琼瑶11岁则已走遍四川,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上海,后与全家经过广州到tw,这样的经历另外两个人都没有的。琼瑶不仅创作生命长,还拍电影电视,每部影视剧的主题歌,插曲的歌词全部自己创作,张爱玲只写书,三毛在影视剧上只写了滚滚红尘,还是蹭的张爱玲。
: 平鑫涛后来说过一句话,有没有他都会有琼瑶,没有琼瑶,则皇冠早就不存在了,平鑫涛并不比琼瑶强,也是一个落魄青年独自去的tw,遇见琼瑶前,皇冠一直很惨淡,年年亏损。
--
FROM 221.217.24.*
是不是曹家事好像已经说不清了,什么说法都有,还有说明末亡史的,但正统的说法还是曹家事,人物应该会有一些原型吧,亲戚,丫鬟之类的
感情只是串联故事的线索,肯定是加工的成分多,主要还是为了写兴衰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像,1727年曹家就被抄家,曹雪芹才12岁,所以这里面写的感情故事不大可能是他自己的,康熙1722年去世,曹雪芹才7岁,所以这个元妃省亲的故事不像是他家发生的,他自己也承认是他拿着一本风月宝鉴魔改的作品。
--
FROM 221.217.24.*
还有嫌弃太理性的?
要不是张爱玲足够警觉,她可能早就没命了。
她移民国外的决定,包括躲避粉丝跟踪,都是当机立断。
她唯一不理性的,就是对胡兰成的感情,虽然也是当机立断,说分就分,但其实一辈子也没放下,后面她还有几段短暂的感情就很平淡了。
太过理性的人,感情深度未必比不过热烈奔放的人,只是有意克制而已。
那些不克制的感情,我总是感觉有一种夸张的表演性。我喜欢的深情故事,都是为了各自使命感放弃感情,相反,那种把个人感情置于人生使命感之上的,总让人感觉幼稚。
可能还是因为琼瑶那种“爱就是一切“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性,用繁衍欲遮盖生存欲这一根本任务。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张爱玲就是太理性了,论独特,琼瑶的识别度也挺高的,琼瑶有世俗化的一面,也有热烈奔放的一面,这是性格里面包含的,所以只要她的生命在燃烧,她的故事就不会枯竭,张爱玲的文学生命实在是太短了。
: :
--
FROM 221.217.24.*
关键她写了那么多恋爱脑,她自己一点也不恋爱脑吧。
是非常标准的商人式思维,她只是追求要成为那种“为爱不顾一切“,其实是再现实不过的人了。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看过琼瑶的也就十本左右,大概占20%吧,包括还珠格格,从原著的文本来看,生存占了很大一部分笔墨,更别说还有很多母子情的描述,爱情在她的笔下总是充满了曲折,妥协。。
--
FROM 221.217.24.*
人类关系模式的进化,应该比社会模式的进化缓慢一些。但人其实适应性非常强,因为人非常容易被洗脑
100多年前,还留着辫子,取几房姨n太,子女要给父母磕头,那个年代也非常看重钱,但另外还有一种可以压死人的道德shen查zhi 度,来强力约束人n伦关系
现在的人相对自由很多,可以按照自己的利益和心意,来选择是否延续亲情爱情。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商品社会只是个社会阶段和社会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人类社会某些本质的东西,比如父母子女这些基因传承之类,不太受这些的影响。
: 当然婚姻关系也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只不过这个涵盖的比商品社会这种要广泛
--
FROM 221.2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