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
【 在 windflow 的大作中提到: 】
: 继续交流个人浅见。
: 路遥最值得尊重的就是把平凡的人们当时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传神地记录下来,能够让人们随时能够再回到当时的真实场景中去,这一点就很难能可贵,我觉得说伟大也不为过。有很多人不喜欢平凡的世界,那一定是没有过那样的经历,或者不愿回忆当年的苦难。可是看路遥的作品,再难的日子,总有人(所谓能人)可以通过不屈的拼搏和奋斗改变光景,我觉得这是中国人能够战胜任何困苦,让民族和文化一直流传下来的秉性和根源之一,这才是路遥最想表达和传播的东西。(比如少安历经挫折后通过开砖窑改变烂包日子,少平在采石场煤矿艰苦工作,始终不放弃学习考上大学,俩人都是在世人的白眼中不断奋斗的,一是他俩始终心系家人吃苦奋斗都是为了家,再一个是始终有志气通过奋斗改变命运。他俩受到的不公平是当时普通人都多多少少体会过的经历,那时候经常提志气这个词,这样的故事很容易引起共鸣激发斗志)。80年代的普通人们虽然没有现在的手机电脑互联网,可交流交往并不贫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被身边类似的榜样激励。
: 所谓的局限性,我感觉不外乎当时刚刚改开,一切都生机勃勃充满希望,人们对未来有太多的希望和想像,但都带着明显的主观性。回味80年代的文艺作品,几乎都是满怀憧憬充满激情的。等到90年代后,社会和经济接续变化,文学作品风格明显转变了。你说的贾平凹经过了整个阶段,创作更为成熟,当然文学天赋和个性也不同。90年代文艺工作者们经历了迷茫无助和搞纯文艺还是下海的抉择(这一段描述不一定准确),能一直创作和生存下来的,都是强者。路遥没有经历后面的事,也就没有机会获得这样的思想沉淀了。
--
FROM 223.8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