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个叫申爸的人。他是我在那几年关注教育时注意到最有想法的一个大神。光一个qq群,就有至少5000跟随者,他想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普及到全国最偏僻的地方,他的教育不需要花什么钱,只需要实践。他的带领还让很多妈妈组织起了帮扶群,并借此赚到了一些钱,他自己不需要钱。他和老婆都是清北毕业,他早年做一些金融工作,早早财务自由后,不上班待在家里琢磨他理想的精英教育路线。
最早他混一个英语论坛,渐渐成名,就组织起了自己的qq群。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开始,在他去买菜前,日复一日地花很多个小时坚持记录他在教育上的所思所想。
最早他手上有自己的孩子作为他思想实践反馈的来源,后来,他孩子渐渐长大了,他的反馈只能靠群里妈妈们的实践来提供。
他提出的几个理论和方法,主要基于脑科学和语言学的启发。让他最成名的一个理论是:在孩子语言系统建立时,利用“伴听“扩充词汇量。因为一个人的词汇量是智商最重要的支撑。他的伴听理论,激进的地方在于,让幼儿听词汇量比幼儿读物丰富,甚至超出年龄段可理解范畴的经典书籍。无论是在5岁时伴听凡尔纳,7岁时伴听英语哈利波特,还是在10岁时伴听古文,最终的目标都是直指阅读。
我因为儿童阅读才关注到他。他的目标是让自己的儿子最终能热爱阅读《小逻辑》。他的儿子也确实很爱阅读,各种大部头经典名著都爱读。只不过生性调皮,成绩从小就很差,数学一直徘徊在及格边缘,进入中学后还掉到游戏的大坑中,没日没夜玩游戏。直到进入高中,在最后一个学期才发力,提高了几百名后,进入北京一所很不错的985。申爸遗憾,再给他两个月,可以把儿子送入清北,这一直是他的梦想。
他后来提出的关于应试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也有很多,比如为了提高大脑工作记忆效率,坚持训练脑内的口述心算。除了幼儿时期心算,口述心算还被他用在提高解题能力上,比如严格口述复杂初高中数学题,需要同时运用多个脑区进行梳理和表达。
他的文字被妈妈志愿者们整理成书,有很多本,我几乎都买来了,但去年闲旧书太多,一下全扔了。
其实对他的理论我并不能百分百认同,但总归是非常不错的可实践方法之一。我特别认同他的,是他对书籍的筛选和出版版本的品味。他无比推崇旧书,一些旧书的装帧和设计品味,的确不是现代垃圾商业出版可比拟的。孔夫子旧书网火热的那几年,可能有小一半是他的功劳。都有人怀疑,他是不是那个网站的幕后运营。
在群里火热的购书氛围中,我也一下买了几百上千本书,还有一大摞需要除菌除霉的旧书,可惜很多一直陈设在书架,都落灰了。他每周都骑自行车带大申去国家大剧院听平价古典音乐会。我也跟风带孩子去了好多次,发现孩子根本坐不住,好多教育理念显然不能简单复制。
在群里跟风了一两年后,我就不再关注那个群了。很多妈妈们把兴趣做成了事业,在各地带领新入群的妈妈实践大申爸的理念。一下又很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现在大申爸还是否依然四五点钟起床后,继续随心所欲的思考和写作,然后慢悠悠的去菜市场逛一圈,回来后便用清奇的思路批评一些妈妈们的实践反馈……
一下写太长了,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神人要纪念,她是影姐,一个比大申爸还要神很多倍的人,她思考和实践的领域是金融投资,我打算明年冬天再来怀念她。
【 在 suha2046 的大作中提到: 】
: 偶然翻到几年前写的东西。
: 发现21年冬想起一些不认识的小人物和知名的大人物,于是想到20年冬时怀念过一个在论坛格格不入的小人物。
: 这样似乎可以无限循环下去。
: ...................
--
FROM 6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