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度大,万国旗总比臭城强。
http://zxfw.bjwmb.gov.cn/wmwx/wskt/t20190823_946184.htm
1886年3月17日晚6点,“在华建造铁路的金融和工业大财团”访华代表、德国人恩斯诺乘坐的骡车终于驶进了北京城的城门。除了高达40到50英尺的高大城墙、城门上耸立的九层瞭望塔和“威严地俯视着我们”的大炮之外,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有那股“鼻子无法容忍的恶臭”。
在恩斯诺看来,北京的城市规划是很有规律的,所有的主街一律南北或东西向延伸,其宽度可达200英尺,与当时绝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城市比,算得上是气势恢宏。但这样好的城市,却缺乏管理,“大街上积了近英尺厚的黑色尘土和污垢”。这么厚的尘土和污垢是怎么来的呢?由于地沟缺乏疏通的缘故,当时在处理粪便、垃圾和生活废水方面有一个“既实用又方便的处理办法”,那就是将所有的秽物先汇总到各家各户为此准备的容器和坑里,每天在一定的时间用大桶收走,和其他污水一起,由职员用手动龙头或大铲子,撒到大街上,这种“纯天然黑色高污染”的垃圾处理方式带来的效果,是有一次恩斯诺“必须骑马通过这样喷洒过的大街”时,被熏得差点从马上摔下来。
这样做也有短暂的效果,“高温、泥土和狗很快会将粪便化尽,灰尘因潮湿也会略减一些”。但一旦下雨,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街上会形成无数的水洼,厚厚的泥沼经常覆盖了大街上很长很宽的面积,因而几周都无法通行。“下了几天雨后,抬轿子的人会陷在齐膝深的街头泥沼里,坐轿人也需要下轿,蹚过黑色的液体和深深的泥沼,我发现除了那个廉价的喷洒方法之外,还有上千的苦力在大街上大便,于是更能够理解何以会有那让人难以忍受的恶臭了。”恩斯诺如是说。
同样对老北京之臭留下恶感的还有著名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他在《燕山楚水》一书中说:“有的人家中不设溷圊(厕所),大街和胡同的角隅和胡同的矮墙根,盖为粪便的堆积场,故行于北京的街道上,空中总是弥漫着粪便的臭气,有一种北京城全城皆为一大溷圊的感觉。”这里,内藤湖南未免言过其实,因为老北京不要说富家大户都设有厕所,即便是大杂院里一般也是有女茅房的,而男人的方便确实比较“随意”。
应该说恩斯诺描述的“臭城”景象,恰好说明了导致老北京恶臭的根本原因:掏沟不及时,粪便洒一地和垃圾乱处理,而在著名北京文化学者方彪先生看来:“京城奇臭,当首推掏沟。”
【 在 linjinmail 的大作中提到: 】
: 黄牛
: 万国旗(上海市区居民楼房窗户伸出来两根竿子晾晒衣服使用,因为常年阴雨,降雨量是北平2.3倍,降雨天数是北平2.8倍,空气里湿漉漉 俩字儿:不干)
: 这都是十里洋场一景
: ...................
--
FROM 117.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