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红歌里的一些弦外之音
作者:自由港
2021-02-08 09:43:18 看过
提示: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大江大河2分了好几周看完了,想的很多,所以记录一下。
记得看第一部的时候还是2018年末,那时候就觉得这部剧挺经典,从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三个人身上看到了中国80年代农村改革、国企改制和个体经济在历史洪流下的变革与发展,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那时候的“困”与“难”。
今年在B站关注了一个UP【大象放映室】,以前做影视解说的,后来开启了一个新的系列叫做【1978-2018改革开放四十年】,这是以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为蓝本的视频内容,从1978年开始,每一年做一期内容,到2018年结束一共四十期(真的很佩服这个UP主!)主要概述当年中国在经济发展、人文建设、国家规划里的大事记。记得第一期内容讲1978年中国的穷困和落后,但在视频结尾的时候,寥寥几句提到了那个时候的王石、那个时候的柳传志、那个时候的任正非、那个时候的俞敏洪,他们在那个时候都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都在那个贫穷的中国的某个角落里,默默无闻,静静蛰伏。很难想象,这四十年间,究竟经历了什么,这些人,这个国家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究竟是国家的变化影响了这些人,还是这些人的变化推动了国家?
很难说。
而大江大河这个剧,正是着笔于70年代末恢复高考,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那二十年间——我们的父辈们所经历的、看到的事情。他们是工人、是农民、是个体户,但身上肩负的或多或少都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压力、风险与机遇,而他们在前行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深刻的脚印,被后人追朔,为下一代指引。
回到剧中,在第一部里最喜欢雷东宝这样的角色——一个没有文化的复员军人领着全县最穷的小雷家,踩着政策探索的“红线”一路向前,包产到户、搞养殖、办厂子,带领集体发家致富,这样敢打敢拼的男人实在够爷们儿。虽然有点鲁莽、痞性和无赖,但是他勇于冒险和尝试的精神,正是那个时代所欠缺的(刚经历了WG,大家都怕站错队,走错路子)。杨烨把这个角色演活了,也让我更加期待第二季里这个角色的表现。
反而宋运辉在第一部的戏份略显平庸,无非就是大学寒窗苦读后分配到厂子里做技术,用功勤奋的稳固进步,中间穿插一点言情剧,但总体上来说并无大太波澜,因此不出彩。
可是——重点的是!第二季里,这个角色的戏码简直封神!全39集几乎都是以宋运辉在东海的发展作为主线——我们的雷同志在大牢里快一半时间没有登场。。。
其实大江大河2里,我主要想写的也就是宋运辉。也许是因为自己的经历,所以体会的更深。
宋运辉青年才俊,在经历了第一季中金州的技术锤炼和高人提携,进入东海发展。为人正直简单,一心为事业、为项目、为国家,几乎没有半点私心杂念。进入东海后,作为项目骨干主抓技术,和马厂长、老韩、老高一起共事中,能力尤为突出。
他决策果断、眼光长远、技术拔尖,很快就在一众人里显现了出来,甚至遭到他人非议——很简单,宋运辉的到来,动了别人的奶酪,打破了原先的权力格局,挑战了老人们的做事方式。
但也许是一根筋,宋运辉在官场上对工作以外的事情不是那么的敏感,所以他并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为了引进国际一流的新设备,他甚至越级找到了路司长,不惜顶撞,只求项目获得批准——当然开始的时候被diss了,但这反而引起了路司长的好感和关注,被先贬后抬,成为挚交好友。而他一次次越级行为,慢慢开始引起了很多身边人的不满——比如马厂长。
马厂长是宋运辉的直接上级,为人有一定城府,懂得所谓的官场之道,他惜才,也尊重专业,所以大部分的时候会放手让宋运辉施展能力。但随着宋运辉靠自身能力成为东海厂实际上的“话事人”,并越来越不受控制之后,老马感到了威胁,于是自然而然和自己的老部下们团成一派。
其实按照时间推断,宋运辉从金州到东海发展,差不多从六七年,经历了技术岗位、码头项目管理、操盘东海对接国外资本等一系列工作调整与转变,个人的格局和视野也在不断变大,并且在官场上也相对第一部里老道了很多。
对于这个阶段的宋运辉来说,成也因为他的特质,败也因为他的特质:突出的能力让周围其他人黯淡了下来,不容动摇的原则让自己始终处于矛盾的中心。
所以他在片尾,被他人污蔑举报后,受贬调去了农药厂。
宋运辉对自己的反思在于“不懂得团结”,事实上就是官场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自己一个人向前的过程中,有没有问过上级的意见?有没有站在领导的角度上考虑?有没有顾及到别人的感受和处境?
明明一心向善,专注纯粹,不参与任何政治派系,没有想害过任何人,为何落得如此田地?也许这正是这部剧高唱大时代红歌外,在深层探讨的问题。
距离看第一部快三年的时间,我自己也在职场和事业中有一些变化,所以对第二部影片末尾的总结深有感触。
不敢把自己比作宋运辉,但确实有一些方面有共通的地方——理想化、原则以及对事不对人的处事方式。
记得两年前自己刚进那家外企的时候,顶头上司CEO不懂业务,天天搞政治拉人站队,我都快烦死了,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让这家公司的业务起死回生,不在乎业务意外的问题,甚至于怀揣着“谁当着我做业务谁就是我的敌人”这样一根筋的想法——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CEO拉着他的老部下,天天搞我,破我脏水,但他们最后还是落魄了走了。
看似是我赢了,但最后其实我也输了。
我当时以为把这个负面的影响因素消除之后,接下来就是就可以直面资本方,要更多的资源做业务——可是!我太天真了。当我直面资方的时候,我依然理想化,却忽略了资方的这些个对接的职业经理人们的真实需求。
他们要的只是平稳过渡的一年又一年,而我却是在给他们不断的制造麻烦,因为我要预算,要做项目,要动框架。
最后的结果是,我在ceo之后的半年,也走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ceo是个混蛋,但是至少有一定的政治手腕,向上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比我强,我只是不服气他的不作为,和无能,觉得他妨碍了业务的发展,所以越级和资方沟通,最后我们的矛盾越来越大,之后他走了(其实不是我赢了,而是对于资方来说我的利用价值更大),当我独立面对拥有更大权力的资方时,实际上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因此最后两败俱伤。
团队里面各色人都有,但是我却有自己绝对的原则和处事方式,过于尖锐,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如果那时候的我更加圆滑一点,拉拢一下CEO,我负责处理公司内部的事,他负责给资方多拉一点资源过来,大家各取所需,也许最后的局面不会差。
那之后,我就到了现在的公司,某集团在上海的大健康业务。
一个新的项目,一个看起来挺落后的团队,背后同样有把控着资源的集团——而我来这里的目的,是要把这个项目做起来。
历史雷同的是,我的顶头上司GM也是个职业经理人,人挺好挺随和,就是不懂业务,他带领的toB的老团队也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朝气。
坦白来说,集团投给这个项目的A轮,他们的方向定错了,在毫无运营逻辑的情况下蛮干了一年,人才体系没有建立,商业模式没有建立、管理流程没有建立......集团高薪聘我过来正式要改变这一切的。
几年前,我的思维方式是:要改变,就先颠覆掉现有的一切,换产品、换模式、换团队,一切从零开始。但现在并不是这样的,这也许是我现在年纪大了的好处——懂得磨合。
差不多半年的时候,我迂回的集团一步步争取资源和空间,一点点调整自己的团队,终于在年底的时候,目标定了、模式定了、团队定了、方向也定了。和我的GM相处也还不错——我们的分工很明确,他负责公关对外和集团资源协调,我负责内部的整体运营和销售。
如果我把宋运辉的角色处境按在自己身上的话,那么马厂长也好、老韩也好、老高也好,都能在现在的这家公司里面找到相关的对应。
保持自己积极的状态是好事,对事不对人是正确的,一心为业务更是对的,刚正不阿、心无杂念....都需要!但是!不能让自己成为“孤子儿“,要懂得换位思考,要懂得尊重别人,要懂得和别人一起成事儿——这些才是成熟的标志。
不敢说自己真的成熟了,但至少在这部剧里,从宋运辉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大江大河2拍的很真实,这点我能体会的到。真实的不只是那段历史、不只是那个时代、而是在一个青年人,将自己置身于国家发展的历史大潮中,面对环境变化的个人成长和心路变化的真实。体会到的人自有体会。
陈丹青说过一段话,我在某平台里收藏了起来,大意是他过去那种所谓的成功,在今天的环境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今天你真的想做成事的话,要足够“无耻”和“有勇气”——这并不带贬义,你必须是一个精明的机会主义者,你需要业务以外的人际关系,这样的能力太重要了,所以他说,他无法给今天的年轻人任何建议。
很多“很垂直”的人,例如宋运辉,在某个特定的时代下,可以成功,但在某些特定的环境里又很容易踩坑碰钉子,因为他“太垂直了”,专注于业务,专注于专业,而忽略了“协作”,这种协作指的是团队合作,关系协调,资源整合以及利益分割等一些列在群体组织中和其他人的互动,往往成事的不是个人的天才,而是一群人的力量。
看大江大河,你能看到几十年间中国的变化,你能看到那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奋斗,你能看到各行各业的人为了推动历史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你都能看到,如果你还能看到关于组织规则、关于人际关系、关于职(官)场斗争、关于眼界格局的要素,那么也许你现在的状态会更加成熟一些。
--
FROM 116.1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