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起灵要下墓了
《清平乐》背景介绍篇之 宋与西夏战役的前篇 三川口之战——那些我们应该记住的名字
在最近播出的《清平乐》中提到,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李元昊自立为帝,国号西夏,自此,西夏与宋朝的战争全面拉开,更提到,范雍负责边防,打了几场胜仗,双方试图议和,仁宗决定乘胜追击,但这场战争失败了,今天就来解读一下当时的背景。
先来解释一下当时双方的局势,当时的宋和西夏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国界,在边境间居住着两国百姓,有的依附宋朝,有的依附西夏。当时,凡是依附宋朝的地区,宋都设置成固定的行政单位,小的称为砦(即寨,比如剧中出现的金明寨),实际上就是一些军事要塞,大点的称为城,再大些的就是“军”(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单位),分别设置知寨、知城、知军管辖。由于边境线较长,虽然宋朝号称有三十万大军,但分配到每个寨中的部队一般只有几千人,而比较大的城市中(例如延州、庆州等)也不过上万人。不过西夏的军队也不太多,应该不及宋朝的军队数量。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双方的战术都是这样的,宋朝据寨防守,西夏人来侵袭,一寨有警,则其他寨派兵帮忙,西夏人打得赢就抢,再顺手放把火,打不赢就走。1040年之前,双方都只是这样一些小打小闹,总体来说,是宋朝占据着上风。这里有一场胜利要记录下来,1039年11月,西夏进攻保安 军(今陕西志丹),被守将击退。西夏又进攻承平寨,守将许怀德率千余人突围,击败西夏,又亲手射死其将领,西夏人遂退走。后来成为著名武将的狄青,当时还是无名的小军官,在保安 军战争中,“功劳最多,故超四资授官”,升为正九品武官,首次展露头角。
但坏就坏在李元昊身上,他改变了这种常规的战法,一方面继续袭扰边境,一方面开始组建起一支直属于他的部队,人数大概十万人,带着这个部队开始重点攻击,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当时,范雍任振武军节度使、知延州(1039年二月到任),负责这一带边境的守卫。范雍是个文官,因治理水患有功出名(这是宋朝的惯常做法,文官掌兵,而带兵之将无调兵之权,这样做的益弊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依然延续着过去的思想,对于带兵真的是。。不太熟练。。。
但我们不能说他毫无功劳,在他上任期间的前十个月内,宋朝主动出击,屡屡得胜,西夏方面则是吃了亏,因此,李元昊趁机向范雍假意求和,对他进行麻痹。但应该说,范雍还是认真检查了各寨的防卫,只是他仍然延续着过去的思维,没有想到西夏人会一改常态,大举来攻。
李元昊选择的突破口是金明寨,当时金明寨的守将是李世彬,其家三代都是金明寨的守将,本人也是作战勇猛,治下很严,素有“铁壁相公”之称。之前李元昊还使用过反间计,只是没有成功,这次他换了一种方法,他先是用重金收买了一些受过责罚的士兵,又假意失败,派降卒进入金明寨作为内应(按惯例,这些降卒都是要收下的)。
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李元昊亲率十万大军突袭塞门寨(离金明寨很近),俘虏寨主。范雍立刻做出反应,一方面命令金明寨做好守卫,一方面调遣宋将刘平、石元孙前去救援,此时他还以为只是一场小规模的战争,因此派出去的宋军总数不过一万人。
没等这些人赶到,消息就已经传来,金明寨被破,李世彬被俘(被内应所害,割掉双耳,十年后死在了西夏),西夏军队已经直抵延州城下。此时,延州城内只有几百守军,范雍除了急令刘平、石元孙立即回兵,并命令其他将领也领兵来救之外,别无他法。刘、石二人立刻率军赶回延州,路遇黄德和部,三队共计万余人,一起向延州进发,行至距离延州不远的三川口,与以逸待劳的西夏军队遭遇,双方展开激战,看到双方兵力悬殊,后军黄德和率部先逃,宋人遂溃退。刘、石二人死战不退,率残部千余人抗击西夏军队,兵败被俘(刘平被俘后,一直不肯屈服,病死在西夏,而石元孙被放回宋朝,自己觉得耻辱,不久也病死,而逃兵黄德和被腰斩,头颅挂在了延州城头)。范雍在延州城内闭门不出,坚守城池,当夜下起了大雪,西夏人也伤亡惨重,因此退兵,延州解围。这就是史称“三川口之战”或是“延州之战”的战役,也是宋军在对西夏战争中的首次重大失利。
史书中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但我想,这些死战不退的勇敢,是再少的文字也不能掩盖的,那些名字,是我们应该记住的脊梁。
--
FROM 120.23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