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Katago现在的特性做相对棋力拼估还是比之前强很多
【 在 haili (人尔有窍 风吹为籁) 的大作中提到: 】
: 曹和马的巅峰略差于李昌镐。放到吴前面都可以。
:
: 历史地位的话,显然还有一个重要加权就是看对同代和之后围棋影响。这方面AI时代的柯洁吃了大亏。
: 李昌镐和吴同档,之前的道策更高独一档。李昌镐之后也是有个重大的范式转变(创新?),但是很难归到单个棋手身上。
跟科学发展类似吧,复杂度一旦上去了,单个人就不可能作出牛顿那样的全局性贡献了,
虽然群体里的顶尖个体天赋不比前人差。
--
FROM 114.249.198.*
【 在 computec (刀傍) 的大作中提到: 】
: 基数决定天赋
: 从中国看 吴和柯基数差3个数量级
: 从中日看 也差2个数量级
: 吴有那么幸运么
: 所以 这些人的成就首先是历史的动力
: 一定要出某个成果的时候 总要有一个人成为"巨人"
牛顿的特殊性在于,一个人做的决定性工作太多,也许在一个外星文明里,
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牛逼甲发现三定律,牛逼乙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牛逼丙搞了迭代法解方程,牛逼丁解了一大堆变态常微,牛逼戊搞光学,
牛逼己磨镜子造反射望远镜,牛逼庚预测世界末日是1948年,等等等,才是正常的。
我觉得把吴跟牛顿并列是太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
修改:Jacqueline FROM 114.249.198.*
FROM 114.249.198.*
【 在 computec (刀傍)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历史角度 有什么需求就有什么成果
: 大概牛顿时代需求特别旺盛而能做出成果的人就那么几个
: 谈不上并列 但从天赋基数角度都是一个性质
我大概翻过《原理》,那里面的数学问题我要是能做出来一个,估计就可以吹一辈子了。。。根据我的了解,现在大部分数学/物理专业的研究生,如果不是事先看过解法,搞不定。
--
修改:Jacqueline FROM 114.249.198.*
FROM 114.249.198.*
正常智力较高的搞十年大概能搞出两三个,牛顿一口气搞出来好几十,
而且是在没有计算机全靠手算的情况下,还同时大量发明新算法,
而且他同时还在搞别的研究,不说智力,这个精力也过于旺盛了。
一般大科学家提到牛顿都会比较谦虚,我认为他们是对的。
【 在 computec (刀傍)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要对原理中的问题有过10年以上的研究 也许就不这么悲观了
: 大部分只是基数啊 跟天才差成百上千个大部分啊
--
修改:Jacqueline FROM 114.249.198.*
FROM 114.249.198.*
牛顿证明了封闭轨道的引力定律必然是平方反比的形式,没有第二种可能,
请你不看书,自己算算看,一个月能不能证出来。
【 在 zszqzzzf (炼狱天使——反者道之动) 的大作中提到: 】
: 几年前我翻过《量子力学》,大学教材。第一章讲黑体辐射。那时我已经很熟悉matlab的拟合了。我觉得搞出公式这种工作,我也行。
: 开普勒公式比起黑体辐射的公式,更简单。
--
FROM 114.249.198.*
【 在 computec (刀傍)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是说围棋吧
: 现代以前 领军人物基本都是横压一世
: 难道天赋分布是离散的么
我觉得第一个是围棋人口少,第二个是当时的赛制,在心理上对第二人以下有压制,
不断给他“你不行你不行”的心理暗示,所以会出现横压一世的局面。吴早年提起
秀哉名人,也是毕恭毕敬的,其实摊开了直接分先下十番棋,或者几个人双循环,
鬼知道名人还是不是名人。。。
现代棋战规则上对每个人是公平的(除了保留传统的挑战制对卫冕方稍有利),
这就让后起之秀容易冒头。最晚从聂开始,藐视前辈就成了常态。。。
--
FROM 114.249.198.*
不是,是利用封闭性把常微分方程积分积出来,除了退化情形只有平方反比一个解。
【 在 computec (刀傍)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球面积是半径的平方正比
: 如果引力不是反比 会违反能量守恒?
--
FROM 114.249.198.*
应该不会,这本质上是一个二维问题,平面几何里没有球面积。
【 在 computec (刀傍) 的大作中提到: 】
: 但会不会是一个意思呢?
--
FROM 114.249.198.*
【 在 computec (刀傍)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只看高光 吴就强的不得了
: 如果你不只看十番
: 吴的各种输 不只是对坂田 那是五花八门
我觉得赵志勋的评价比较公允,成也不贴目,败也不贴目,吴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
不贴目棋当时一般人不敢下过分招无理手的时间差,但到了正常贴目的棋,这种思考
方式反而是有害的:
https://www.douban.com/note/23692343/
吴清源老师的悲剧
我先在这里冒昧他说上一句: “没准儿吴老师并不是很强的棋手!… 请读者留意“没准儿”。这一保留。因为这是我脑海里有时会闪现的率直的感想。要想说清楚这一感想,恐怕还不那么容易,我来试着说说看吧。吴老师的围棋没准儿是个悲剧,又是“没准儿”,因为这是有关人生奥秘的题目,所以很难断定。不是说老师的人生是悲剧,而是说老师的围棋是悲剧。现在,不用说吴老师是著名的大棋士,但是到了将来,还会在棋史上得到那么高的评价吗?比如说秀荣,也许更有可能得到高度的评价。不敢断言,而说“没准儿”是就吴老师围棋的具体内容而言,“悲剧”也是就他的围棋的具体内容而言。吴老师大成以后,主战场是十番棋战(降格战)。有时候是与和他齐名的最强者的十番棋战。十番棋战是主要棋战,又是降格战,所以是真刀真枪,还有,有希望的年轻棋手轮番挑战的十番棋战、四番棋战,每年一度与本因坊的三番棋战也是他的战场,其他棋战一概与他无关。作为主要棋战的十番棋,对手以本因坊为首,全都是实力相当的豪强。木谷实、雁金准一、桥本宇太郎、岩本熏、藤泽库之助、扳田荣男、高川格,这些人几乎都被吴老师降了格。从互先到先相先,再到定先。在没有贴子的情况下把对手降格是多么艰难的事情啊!比方说,在互先的场合下,执黑连胜之后,执白还要连胜两局。就是说一共要连胜四局。真可谓至难之极。准都能看到,其难度要大大超过秀荣从定先开始把对手降格,这样的话,吴清源就应该是历史上的大棋士,而不能说“没准儿吴老师并不是很强的棋手”了。这里不能不涉及围棋本身的微妙变化。过去,围棋有过黑棋白棋都靠力量和技术取胜、绝不强施无理之着的时代。到了现代,特别是到了战后十番棋战的时代,单单执黑战胜强手还不行,还必须执白。这才是难事。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几乎盘盘都出不少无理之着。我曾仔细地研究过吴老师的棋谱,很为他的无理着法之多感到惊讶。这大概是因为在没有贴子的情况下,执白要想取胜就不得不勉而为之吧。并且,这些无理着法并不一定都受到对手的追究。我总觉得这里关系到围棋观,即对围棋本质的看法的问题。总之,行棋本身多少有些无理,这样,整体上给人无理之感的棋就这样出世了。所以,十番棋战的时代结束后,出战了一两次互先贴子的棋战,无理的棋性就呈露出来,怎么也不能如愿取胜。就是说,在没有贴子的情况下能够战胜先相先的对手,在贴子的情况下却不能战胜互先的对手。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吴老师的围棋是悲剧的原因。虽然吴老师出了交通事故,身体受到了影响,但是我总觉得,他的围棋构成本身漂着某种悲剧的味道。不过,十番棋战的业绩是值得称颂的,尽管如此,本节开篇的那句话仍是我个人一直不能释怀的一点疑问,但那并不是吴老师的责任,而是因为他生活在那样的时代。江户、明治。过去的名人的围棋思想和对围棋的看法是那样的伟大。这些通过棋谱也可以知道。摆一个棋谱,不但能了解棋手的强弱,而且能看到他对围棋的看法、他的节气。这样的历史后浪推前浪,一直到没有贴子的时代与贴子互先的时代的转换期,转换期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吴清源老师。处在转换期,又超越了这一时代的,是吴老师,他那孤高的形象独树一帜。这种作为棋手的悲剧,可以说是命运的安排吧。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吴清源的世界从各种角度来看,都是意义深远的。这种说法有点儿抽象,可以理解为,围棋的所有要素都集中在他那里。他的围棋包容一切,这正是其他大师所不具备的。吴老师以十番棋战为主的实绩流传至今,但是报纸杂志并没有充分理解他的围棋的内涵。甚至一点儿也没有把吴老师围棋的真髓告诉爱好者们。我十几岁的时候最感兴趣的正是他的这些不为人所知的地方。在这里,我只试着谈了其中一点儿,详细说明需要更大的篇幅。
--
FROM 114.249.198.*
哪天闲了坐下来跑跑看。。。
【 在 zszqzzzf (炼狱天使——反者道之动)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现在评价吴清源的棋可以有更好的办法了。
: 不是有一些棋过分嘛薄嘛。KATAGO有让子棋的权重,可以用不贴目来分析白棋。
: 用AI评分,来评价十番棋。
: ...................
--
FROM 114.24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