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为什么取烂柯杯这么个名字?
至少中学课本“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应该背过吧?
哦,也可能现在的中学课本把这首删掉了?
【 在 Millor 的大作中提到: 】
: 真不知道
--
FROM 111.30.223.*
没学过不可能
这两句下边一句就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是名句,经常考。
【 在 cjo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咋没印象学过这首诗捏?
--
FROM 111.30.223.*
主要是万木春这一联太出名了,所以烂柯人那一联就靠后了,很容易记住重点,忽略次要考点。第三联通常两句都能记住,第二联通常只能记住后边烂柯人一句。
全诗头联和尾联能记住的更少。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在 cjon 的大作中提到: 】
: 貌似被你活捉一个学渣 :(
--
FROM 111.30.223.*
你保守了,闻笛赋差不多更干掉约100%的人,能很熟悉回忆起来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烂柯人正好在诗句的韵脚上,所以能记住的人会多些,但是也不会记得那么详细,连典故里的人名都能说出来,一般也就记个大概其,比如看下棋斧子柄烂了这种。
【 在 whiho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知道是古人的一个典,还是得继续查才知道是什么
: 只不过烂柯这个典比较广为人知
: 你到特快上问闻笛赋是啥,能干倒99%的人
: ...................
--
FROM 111.30.223.*
万木春一般都用来联想老树开新花那种的。
【 在 cjon 的大作中提到: 】
: 万木春也没印象。中学课本里面能记得的刘禹锡的作品就只有那篇《陋室铭》,惨惨惨。
--
FROM 111.30.223.*
我去摆渡了一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闻笛赋应该就是指的这个《思旧赋》。
其实说起来,闻笛赋这种典故,对一般人来讲反而不太容易知晓详细内容,因为中学生读古诗,能看着字面发挥想象的,有画面联想感的,通常不会去深究内容,只会记住字面就成了。但是烂柯人这种,不去看一下典故内容来助力画面联想,就会有距离感,不容易背诵。
烂柯烂柯,单纯一看这俩字就觉得不友好,比较别扭。
【 在 chylli 的大作中提到: 】
: 闻笛赋是啥?
--
FROM 111.30.223.*
简直是新时代的《读者》故事会。
【 在 weboo 的大作中提到: 】
: 文心一言的回答,笑死我了,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 知道“烂柯”的典故吗?
: “烂柯”是一个中国古代传说,出自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该故事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围棋故事:
: ...................
--
FROM 111.30.223.*
其实我对这个故事还是很不认同的。
比如,王质要走了,一看,斧子柄都烂了,于是问题就出来了:
为啥王质的衣服鞋子没有烂掉?
啊?啊?啊?
难道衣服鞋子要比木头更结实么?
啊?啊?啊?
难道不是王质要走的时候,发现衣服化成灰尘扑簌簌落下,然后光着身子回家的么?
啊?啊?啊?
还好考试的时候没有考这个,否则我估计要被老师打了。
【 在 zszqzzzf 的大作中提到: 】
: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
: 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
: 时人。
: ...................
--
FROM 111.30.223.*
他就站在那里看下棋,斧子又没有扔到远处去
【 在 computec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认为他身体没烂没问题
: 那么他身体周围的空间可能和身体所占空间有一样的时间流速 就也没问题
: 斧子离得远了 不在这个空间内
: ...................
--
FROM 111.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