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太阳直射点靠近北回归线,15头野生亚洲象“北漂”进了省会昆明,用15个月时间
,刷新了西双版纳境内亚洲象群的最远迁移距离纪录。
2020年8月,西双版纳的大象监测员公开了这一北迁象群的身份,它们原本生活在西双版
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的野象谷内,因为鼻子比一般亚洲象群短,被标识为
“短鼻家族”。
在“它们为何出走”的猜测中,引发了对西双版纳生态环境变化的关注。“象群北上”
也被赋予两种想象和人文解读——寻找新大陆的浪漫之旅,还是被迫出走的自我拯救。
6月7日,云南北迁象群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原地休息徘徊暂停迁移(图源:新华
社)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所长郭贤明也在追问,但他问的是:“它们为什么走
这么远?怎么还不回来?”
在保护区的32年观测经验告诉郭贤明,北迁是象群的季节性趋势,但抵达400公里外的昆
明却是第一次。
以往的亚洲象往返活动,即便出了保护区,也会回来,但这次他们走了一年多,还没有
明显的回头迹象;一种解释是为了寻找食物,但西双版纳的食物丰富度优于玉溪、昆明
,他困惑于“短鼻家族”为何执着于一路向北 ?
“现在我们认为不仅仅是食物的问题。”郭贤明说。
扩 散
郭贤明倾向于用“种群自然扩散”来理解“短鼻家族”的长距离迁徙,因为自然保护区
不是囚笼和动物园,象群自由流动是西双版纳的常态。
事实上,不只是北上昆明的“短鼻家族”,还有一群17个成员的“小缺耳家族”也离开
了勐养子保护区,南下滞留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威胁着一批珍稀植物和重要的科研
数据。
2005年,还有一队来自勐养的象群渡过澜沧江,后景洪水电站建成蓄水,致象群无法返
回,因地理隔离被标识为“勐海-普洱澜沧”的新族群,规模从原先的四口之家,扩大成
了19个成员的兴旺家族。
但“种群自然扩散”究竟是为了寻找配偶,扩大族群的主动扩散,还是栖息地无法满足
生存需要的被动扩散,再具体来说,被动扩散是因为亚洲象数量增加加剧竞争,还是生
态恶化不适宜生存,又或兼而有之,尚无科学定论。
据估算,相比上世纪80年代,西双版纳境内生活着的亚洲象从原来的170头左右,增加到
了约280头。但西双版纳森林郁闭度的增加,也被认为不利于亚洲象喜食的草本植物生长
,造成了食物不足。但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与象群迁移有关,郭贤明也无法确定。
能确定的只是,包括“短鼻家族”在内,中国九成的亚洲象生活在西双版纳境内,它们
并不总是生活在人为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里,也在流动迁徙中频繁出现在村庄农田、街道
、房屋,不时和人不期而遇,正面冲突。
5月26日,15头亚洲野象到达峨山县城附近(图源:玉溪发布)
据玉溪发布数据,40天里,途经玉溪的“短鼻家族”在元江县、石屏县“肇事”412起,
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云南省林业厅提供的数据
显示,2011年至2017年,野象在云南造成32人死亡、159人受伤。造成经济损失和威胁人
身安全,这是西双版纳人“与象为邻”的两个生活侧面。
人象冲突是包裹在自然生态中的一个不和谐插曲,但与此同时,就在这段动态调和与相
互适应的关系中,人与象、物种与环境寻求平衡的成败印记,烙在了西双版纳这座边境
小城里。
冲 突
寇文明是西双版纳普文镇靠近自然保护区一林地的种植工人,5月31日,他在坚果地里修
草,临近晌午,低处二三十米的距离,一棵芭蕉树下传来窸窸窣窣的动静,随后又听见
“哼哼、轰轰”的声响,他循声往下看,枝叶间露出2根土黄色的象牙。
尽管这天寇文明没收到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的警报,但出现漏网之鱼,他并不意外。顾
不上多想,他赶紧撤下山,但下午上工时,那只公象又出现了,他只好再次返回安全地
带——3年前险些死于大象脚下的遭遇,他不想再经历一次。
2019年,他进山找竹笋,后方传来树木咔咔折断的声音,与他差不多平行拉开10米的距
离处,两根白色象牙冲他而来。连大象身子都来不及确认,寇文明拔腿就跑。他沿S形路
线绕过两棵大树往山下跑,却被小树绊倒,左侧脸重重摔在地上划出口子,“大象就在
我旁边,心里想完了。”回想起当时,他心有余悸。
幸运的是,大象也被树藤缠住了,寇文明这才抓住机会连滚带爬地冲下山,大象没有再
追赶,脱险之后他才发现,腰间的皮带都给跑断了。
寇文明的讲述已经让人后怕,傣族人岩依手机里存着的一段象群发怒视频更加骇人。这
段视频来自“野象出没高风险区”景纳乡,画面里:穿过原始森林的乡道上有6头亚洲象
,2头成年象大耳直立,尾巴上竖,发出巨吼,一边护着两只小象,一边驱逐一名刚从摩
托车上下来、戴着全封闭式头盔的男子,惊慌的他举手做投降状,象群才停止攻击。
比伤人肇事更频繁、波及面更广的是野象对村民农作物和房屋财产的破坏。
3月上旬的一天凌晨,在勐养镇曼么卧村,一头公象从村头一路穿过村中心的坝子田地,
走到了村尾,啃掉了村里的几棵芭蕉树,还踩坏了多处庄稼地。
拍下了野象吃芭蕉树画面的村民岩依说,大象很挑剔,没熟的果子它看不上,诺大一棵
树就只撕出树干中间的芯来吃。在这之前,还有村民种了几个月的玉米熟了,拿了定金
,约定第二天采摘交付,结果当天晚上玉米地就遭野象扫荡。
3月,大象吃掉岩依屋后的芭蕉树芯的事后视频画面截图
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的补偿不超过作物市场价的四成,通常不足以覆盖成本,老百姓只
得自认倒霉。“比黑社会还霸道,他就把人的粮食当成自己的东西了。”岩依说,“以
前大象见人就跑的,现在人也没有枪了,也没有什么能伤它的,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
”
岩依分享了一段大象进当地集市的视频,拍摄者像是不敢得罪黑老大一般,操着一口方
言对一头公象说起了好话:“大哥,你要吃什么就随便吃嘛,水果多,还有菜,随便吃
。”
在勐海县还有一头出了名的“车匪路霸”,熟悉这头公象的人都叫它“老三”。老三性
格暴躁,尤其喜欢攻击和掀翻车辆,当地林业部门统计,2019年3月17日到24日,一周时
间里,它损了16辆车,毁了5处房屋,更让大象监测员们头疼的是,老三爱凑热闹,好几
次上街逛集市,吓坏了村民。因难以防范,2019年4月,老三被麻醉后捕获,送到了亚洲
象种源繁育和救助中心,失去了自由。
但制造伤害的不只是野象。在1998年西双版纳全面禁枪之前,1979~1983年间,有17头
亚洲象被猎杀,1994年有14头亚洲象死于枪下。禁枪之后,2014年,一头亚洲象被猎杀
盗取了象牙;2015年,象群闯入关坪村,一村民为保护妻子,口头驱象不成,用自制枪
打死了一头母象,它的腹中还有一头发育成熟的小象。也是2015年,勐海县两头小象意
外死亡,在它们的胃里检出农药,疑似误食。
还不会使用鼻子的小象常常被自己的鼻子绊倒
在西双版纳,有太多像曼么卧、普文、勐阿一样的乡镇村寨,他们或直接挨着自然保护
区,或以林地作为过渡带,模糊的边界拉近了人与象的距离,带来新的适应性行为。
适 应
研究亚洲象超过30年的郭贤明不得不承认,象群表现出对新环境的极强适应力,正打破
他过去的认知经验。
比如原先科研所的研究认为,亚洲象是夜行动物,这些年却越来越多发现,它们白天也
出现在人类活动的区域。又或亚洲象偏好10度以下的坡度,30度以内可以正常活动,但
“短鼻家族”在峨山县山林边,却能从约45度的斜坡上滑下,也能跨过高速路边上的护
栏,克服陡坡轻松上下。再有“短鼻家族”抵达的昆明晋宁,其海拔高度也超过他们过
去总结出的“1千米以下”的规律。“这一次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了。”郭贤明说。
6月3日,野象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取食工作人员投喂的食物(图源:新华社)
在“短鼻家族”之前,野象对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出乎意料的智慧。
大渡岗乡香烟箐村,是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工程的一个试验地,因亚洲象出没频繁,20
17年,围着村子架设起2米高的绿色防护栏,以抵御大象闯入。
但这一围栏曾被野象破解。村民刀婆婆说,有一次大象用鼻子拔了小门的门栓,成功进
入村子觅食,偷吃了村里的粮食。在郭贤明看来,香烟箐村“四横加纵”的围栏不是一
个理想的设计方案。曾有工作人员看见野象前脚踩在横杆上,后脚翻过去的画面,显示
出与笨重体型不相符的灵活。
“下一步改进,我们全改成竖杆,取消横杆。”郭贤明说。但防护栏眼下仅有数个小型
村庄试点,高建设成本上不足以实现全覆盖。
大渡岗乡香烟箐村的防象围栏,郭贤明说,实践证明这一设计大象可以破解
在西双版纳亚洲象出没的风险地区,设置了红外摄像头,还有专门的追象人进山寻找野
象踪迹,发布预警。村民也习惯每天在手机里查看大象监测预警信息,或在乡道上的亚
洲象活动预警字幕发布点上扫一眼,看看大象是否在附近区域出没。
勐满寨口的一位卖菜阿婆还记得,5月中旬的一天晚上,一个23头的象群经过村口,村里
的喇叭就响了起来,提醒他们不要出门。一连几天,象群就在村附近一块西瓜地里活动
,地里的瓜都进了大象肚子。旁边就是水塘,大象还会到水里撒欢。“那几天天天来,
现在没西瓜不来了。”一位村民说。
在更多挨着自然保护区的村寨,村民捍卫果实、与象为邻靠的是个体经验。
岩依家住曼么卧村,3月的那次公象穿村而过,险些坏了他家鱼塘和庄稼地。早上7点,
天刚蒙蒙亮,他发现大象出现在鱼塘附近,他跑出去,隔着50米不到的距离,用傣语一
路喊它:“早,嗯那嗯那嗯那,本吗本吗本吗。”意思是“大官人,不要来这边,去那
边”。
3月,一头公象进入曼么卧村,吃掉了村民屋外的一棵芭蕉树
公象像是听懂了他的话,没有进鱼塘,也没有吃掉他家的芭蕉树,沿着田垄边一路走,
在从地里跨上乡道时,看了岩依一眼。想起傣家人“快不过大象转头”的老话,岩依才
跑回家里,关上大门,从楼上观察大象动静。大象吃掉屋后百米的另一处芭蕉树后,才
潜入森林。
岩依笑着说,这一天,他家的两条狗出了名。它没有像寻常的狗一样狂吠,松开铁链后
跑进了院子,趴在地上默不作声。村里的另一处鱼庄,院子里叫得凶的狗就死在了大象
脚下。“恨狗”是西双版纳亚洲象的普遍特性。
岩依的房子外围砌着2米高的砖墙,以防大象闯入,墙的外围又种上一圈草木和芭蕉,让
大象不至于进门觅食,这些细节都是他和妻子自我保护的屏障。
岩依为防止大象进入在屋外围砌起高墙
在大渡岗乡大荒坝村,每到玉米、菠萝、稻子成熟的季节,大象也对庄稼地虎视眈眈。
村民徐景说,他们的大象邻居就住在田地后边的山里,“这只大象不乱跑,有它固定的
路线”。收获时节,村子里每户会出一个人组成护田小队,轮流在靠近庄稼地的大象出
没的路口守夜。他们点起火堆、放鞭炮、大声喊叫,不让大象靠近。方法虽传统,但也
能见效。
走出保护区的亚洲象在适应新的环境,但西双版纳人也在想方设法捍卫自己的果实和家
园,并在其中重新认识与自然、其他物种的关系。
改造
西双版纳的开发历史从刀耕火种开始。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满足工业化建设需要,西双
版纳和海南成为橡胶生产地,掀起了第一波橡胶热。
六七十年代,先后有大批汉族工人和支边青年来到这里,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八十年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分到了林地,橡胶种植也得到了政策鼓励。曾在九十年
代担任过村干部的岩依说,当时很多老百姓得到了无息贷款的扶持,刺激了橡胶林的进
一步扩大。据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统计,全州的橡胶林面积从1998年的116万亩扩
大到了2007年的615万亩。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地理学者珍妮特·斯特金的一篇研究提及:21世纪第一个十年,
橡胶价格上涨了两倍,给西双版纳的农民带去了前所未有的丰厚收入。生活在曼么卧村
的傣族人赵小铭记得,曾经种植户中间还流传着一句玩笑:正科副科不如我的100棵。
但橡胶树贴金的另一面是“绿色沙漠”的称号,相比雨林强大的涵养水源能力,橡胶树
却要吸收大量水分,对气候的调节能力弱。
2020年3月的研究显示,因受土地资源的限制,西双版纳地区部分橡胶园向热量条件较差
的高海拔地区扩展,这部分橡胶园虽然占比不大,但由于超出了橡胶的适宜生长区,产
量较低。图为其景观功能连接性下降(图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态站监测发现,1959~2000的40年间,伴随森林覆盖
率降低,当地年降水量走低,在80年代达到最低值,后因森林覆盖率回归原有水平,90
年代降水量回升,但增加的森林面积多是以橡胶林为主的人工经济林,调节气候的能力
未能有效修复,之后干季变得更干更热,降水更高强度集中在雨季。
另一项关于《近50年西双版纳最高最低气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
代末以来,西双版纳的平均最低气温上升,80年代开始出现异常偏高,2000年之后尤为
明显。气温上升是自然的周期性变化还是植被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学界争论多年的话题
。不过对西双版纳人来说,越来越干和越来越热是他们的切身体感。
曾代理过村民经济纠纷的前律师赵小铭记得,前几年勐养镇上有人到山上上坟,为了防
火,他们不敢烧纸钱,但走时放了鞭炮,火星瞬间点燃了橡胶林。“扑都扑不灭,结果
烧了人家差不多100亩橡胶林地。”人祸并不意外,有过多年橡胶林村落生活经验的赵小
铭知道,橡胶树的叶子枯了很干燥,“小虫子在里面爬的声音都听得到。”
57岁的岩依则提及了更早之前的一个变化,以前当地还会组织人放火烧山,这样可以给
草木植物留出生长空间,也可以给林地增肥,但趋严的森林防火却阻止了这一养分循环
,低矮的植被难以生长,其中也包括亚洲象的食物。
只有20余户人家的香烟箐村背后,一边是橡胶林,一边是原始森林
与此同时,郭贤明说起了橡胶林的另一个变化。近些年橡胶价格跳水,利润极大压缩,
村民管理橡胶林的积极性不高。由于没了之前为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精细化管理,橡胶林
下长出了很多亚洲象喜欢的粽叶竹,这也是为什么南下逼近植物园的“小缺耳家族”能
够首次进入食物并不丰富的勐罕镇,并停留了半年时间。“它基本上是在橡胶林里面活
动的。”郭贤明说。
橡胶林疏于管理得到了当地人的印证。
赵小铭发现,村后的橡胶林原来一年只落一次叶,这几年落了好多次,“像疯了一样”
。但勐养镇有着30多年橡胶种植经历的生产队长老王说,橡胶树频繁落叶是因为“没去
打药,得了白粉病”。割了20多年胶的罗正元开起了农村客运出租车,拉着游客去野象
谷看象。曼么卧村的人开始大面积改种火龙果,一车车地往外拉货。但政策也对林地大
面积改变用途作了限制,以避免曾经山洪泥石流淹没村庄的悲剧重现。
从橡胶林到热带水果,这是西双版纳人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橡胶林是西双版纳人改造环境的一个重要侧面,围绕它的经济活动为人类创造了财富,
也留下了难以估量的隐患,但人对环境的改造不会停下脚步。
西双版纳,这个面积比昆明略小、人口仅为昆明七分之一的城市,多年的农村人均GDP高
于云南省平均水平,村寨里,钢筋水泥腻子粉建起来的现代房屋取代了吊脚楼,尖尖的
屋顶装饰闪着金光。
思小高速,中国第一条穿过热带雨林的高速公路,被打造成一张旅游名片,它穿过野象
谷,不远千里而来的游客,像看宠物一样期待着陆地上体型最大的生物从观景台下成群
走过,但也有人不免后怕地想,万一狭路相逢,谁是胜利的勇者。
--
FROM 113.11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