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深圳7月5日电题:“鲸”喜降临深圳——当野生动物们纷至沓来,我们准备好了
吗?
近期,深圳大鹏湾海域连续多日发现鲸鱼身影,这一景象在给公众带来惊喜的同时,也
让大家不禁问:当野生动物开始频频靠近人类生活区时,我们准备好了吗?
“鲸”喜降临深圳 是偶然还是必然?
6月29日,一头鲸鱼在深圳大鹏湾捕食的视频刷屏了深圳人的朋友圈。画面上可以看到,
一头体表呈黑色的鲸鱼张着大嘴,不断冲出海面捕食鱼类,周围海鸟盘旋。截至记者发
稿时,这头鲸鱼依然逗留在这片海域,并不时窜出海面。
几天来,深圳渔政部门和科研人员记录到鲸鱼捕食行为逾百次。根据视频、图片以及现
场观测,专家判断其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布氏鲸。该布氏鲸体长8米左右,专家
判断倾向于亚成体。据估算,它每天要吃掉180公斤鱼。
鲸类研究专家、广西社科院副研究员陈默介绍,布氏鲸是一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
海域的大型须鲸。近年来,中国沿海的布氏鲸主要集中出现在广西北部湾海域。在20世
纪50年代至70年代,深圳周边海域也曾广泛分布须鲸类鲸鱼,但1980年之后,该区域的
鲸鱼出现记录逐渐减少。“近年来,深圳对整个东部海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大力保护修
复,鲸鱼的出现可以说是必然结果。”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
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安然说。
有专家认为,这头布氏鲸与北部湾布氏鲸定期性活动不同,应是偶然性行为,可能与周
边航道近段时间停航有关。此外,根据此前已有记录,在香港外海曾有布氏鲸群体活动
,南海5月1日开始禁渔,深圳近海鱼类增多,也不排除该鲸鱼为香港布氏鲸群体因追逐
鱼群而落单进入大鹏湾。多方守护 “鲸”喜可否成为常驻风景?
短时间内,这头被取名“小布”的鲸鱼迅速走红。
为给“小布”营造宜居环境,深圳相关部门动员多方力量,管控船只、劝退围观游客、
清理海洋垃圾、检测水质,同时协调香港、惠州等地建立鲸豚救护联动机制……整个护
鲸行动多方联动、迅速响应。
深圳人欣喜地发现,一周过去,“小布”依然活跃在大鹏湾。而更让市民和网友关心的
是,这样的风景能否成为常态?
陈默认为,如果之后大鹏湾海域发生鲸类大规模聚集并持续稳定出现,说明深圳近年来
针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修复取得标志性进展。
近年来,深圳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补齐环境短板。
而在民间,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开始参与珊瑚保育、海底垃圾清理等活动,修复和维护海
洋生态系统。
随着周边海域海水水质和海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海豚等生物频频现身深圳。近年来,
深圳大鹏湾、大亚湾周边的居民越来越频繁观测到海豚在海域内嬉戏捕食。
野生动物频频“亮相” 人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
近年来,野生动物频频靠近人类生活区,这既是我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信号,也为人
类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想相处好,先得规划好。”安然认为,对野生动物的迁徙和繁衍,有了预期目标才能
规划出较为合理的保护区和栖息地范围,同时设立缓冲带,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进而
有效避免人兽冲突。
在不少专业人士眼里,感知、探测、摄像等科技手段的利用也能帮助人类在尽量维护野
生动物“安全感”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更为精准的观测、保护和必要的干预。
要做到“护而不扰”,安然认为需要通过深入的宣传工作,让公众了解野生动物,遵守
与野生动物相处的规则,并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
--
修改:PlayerUnkwn FROM 113.116.198.*
FROM 113.11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