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原创】浅说我、我执和无我
【原创】浅说我、我执和无我
https://mp.weixin.qq.com/s/YrW-mo1gcQi_PRCEu3kb6g
什么是我?什么是我执?又怎样达成无我?—— 本文提供了一个思路,供仁者参考。
欢迎善知识们指正、补充和转发。
--
FROM 174.61.231.*
谢谢评论,“转” 的意思是性质开始发生转变,但是并不表示 “转”的一瞬间(刹那)就转成了彻底“智”。
所以 “六七因上转”,是因为他们都有“渐修”的部分, 第六识上的“转”在见道位之前一直是“渐修”,到了“见道”位时,才“顿”断除了分别我执。 “见道”以后才开始“转”第七识的俱生我执。
“五八果上圆” —— 这是指最究竟的“转”,最圆满的“转”。再此之前其实也有“转”的,只是不够“圆”,不够“究竟”。
建议仁者可以稍微查询“俱生我执”,和“俱生法执”的佛学辞典。
【 在 williamboone 的大作中提到: 】
: 问题挺多。比如
: “但是产生“俱生我执”的第七末那识,它的染污作用却像影子一样始终纠缠着第六识(意识),”
: 又有“因为只有佛果位才是彻底断除了俱生我执”
: ...................
--
FROM 174.61.231.*
依《成唯識論》原文,轉有6種,其中有果圓滿轉,也有最初的轉,如第一種,即是未見道,也叫轉。
原文如下,供參考。不包括括號裡面的字。
” 轉依位別略有六種:一損力益能轉,謂初(資糧)、二(加行)位,由習(聞思修得)勝解,及慚愧(力)故,損本識中染種勢力,益本識內淨種功能,雖未斷(二)障種實證轉依,而漸伏(分別二障)現行,亦名為轉;
二通達轉,謂通達位,由見道力通達真如,斷分別生二障、麤重,證得一分真實轉依;
三修習轉,謂修習位,由數修習十地行故,漸斷俱生二障麤重,漸次證得真實轉依。《攝大乘》中說:“通達轉(通達位後所起的轉依)在前六地,有、無相觀通達真俗(有相觀通達俗諦,無相觀通達真諦),間雜現前,令真、非真現、不現故(真/無相觀,非真/有相觀;真現行時非真不現)。”(《瑜伽論》)說:“修習轉在(七到十)後四地,(因)純無相觀長時現前,勇猛修習斷餘麤重,多令非真不顯現故。” (從有相觀轉成無相觀所以名修習轉。)
四果圓滿轉,謂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無邊難行勝行,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麤重,頓證佛果圓滿轉依,窮未來際利樂無盡;
五下劣轉,謂二乘位專求自利,厭苦欣寂,唯能通達生空真如,斷煩惱種,證真擇滅,無勝堪能,名下劣轉;
六廣大轉,謂大乘位,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無欣厭,具能通達二空真如,雙斷所知、煩惱障種,頓證無上菩提、涅槃,有勝堪能,名廣大轉。此(頌)中意說,廣大轉依捨二麤重而證得故。“
【 在 williamboone 的大作中提到: 】
: “坛经”原文为“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 所以转了就是转了,没有你的“开始转变”之意。
: 另外“成唯识论”说的很清楚,俱生我执在第七识和第六识,分别我执只在第六识。可不是说第七识就是俱生我执,或者第七识产生俱生我执。另外第七识为恒审思维,更多的是法我执。
: ...................
--
FROM 174.61.231.*
您提到了《成唯识论》,我就把相关的资料copy过来了…… 在论中的转是分了六种,我依此来理解“转”。 《坛经》依很多大德的分类,并不算是纯正的唯识宗经典,因为它还包含了明显的般若和如来藏思想,所以两者理解上有不同也是正常的。 可以求同存异,但用一者否定另一者不太可取,将两者混为一谈可能也不合适。
阿弥陀佛。
谢谢交流。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williamboone 的大作中提到: 】
--
修改:tata20011125 FROM 174.61.231.*
FROM 174.61.231.*
没有一个“实我”,只有一个因缘和合的“假我”。这个假我是不常不断的,不会恒常不变,也不会断灭。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zp2009 的大作中提到: 】
--
FROM 174.61.231.*
大乘佛学体系分为三者:般若(空宗),唯识和如来藏。后两者又可以叫“有宗”。三者在学习阶段最好不要混为一谈,那样哪个都不容易学了。
楞严经,依照大多人的分类都属于如来藏系的经典,如来藏又分为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说空时就是指自性空,说不空时指现象有,因缘有...
两者合起来就是如来藏,离言绝虑,非空非有。超过了我们一般人的经验,无法用单一事物直接类比了。
可以看下这篇文章,
【原创】尝试对比中观、唯识和如来藏
https://mp.weixin.qq.com/s/n1RfPHv65iJtp1WmARvSNQ
中观和唯识是印度佛教的两大支柱,而当今学界所认为的三大体系之如来藏,并没有在印度开宗立派,却在传入中国后成为主流。本文尝试比较下三者,希望从中找到缘由。
欢迎大德们批评、指正。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zp2009 的大作中提到: 】
--
FROM 174.61.231.*
这是你自己画的吗?
看图片是在说如来藏体系了,如来藏的确可以分为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但是其解释却有不同,具体如何不同就要参考具体哪本经,哪本论而说了。
【 在 chuand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个链接很多东西看不明白,估计基础跟不上,在网上搜索了下一心三藏并整理成这个样子的,不知道对不对:
:
: 麻烦前辈看看这样理解行不行,这个概念有点难懂,整不太明白。
: ...................
--
FROM 174.61.231.*
另外补充一句,
大乘体系分为三个,般若中观,唯识和如来藏。
虽然三者有一定的融合性,但还是各具特色的。
一般人学佛都是不清楚哪个是哪个,这样学习的结果就是更加迷糊了。
所谓眉毛胡子一把抓了。
想要弄清楚大乘,最好是只选一个入手,弄透了以后再去会通其他两者,最终就都会理解了的。
我原文其实就是 般若中观 的体系的说明了。
【 在 chuand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个链接很多东西看不明白,估计基础跟不上,在网上搜索了下一心三藏并整理成这个样子的,不知道对不对:
:
: 麻烦前辈看看这样理解行不行,这个概念有点难懂,整不太明白。
: ...................
--
FROM 174.61.231.*
如来藏系的经典非常多,解释也非常多,
所以如果可以把你参考的经典附上原文,那样就更稳妥了。
如果某师兄看了觉得不对,也不列出自己参考的经典,其实你也未必信服。
相同的道理,若要把这个图做得更加完善,最好找出经典依据来。
【 在 chuand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自己画的,也不确定对不对,所以想看看各位前辈的意思。
: :这是你自己画的吗?:看图片是在说如来藏体系了,如来藏的确可以分为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但是其解释却有不同,具体如何不同就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74.61.231.*
还有就是图中有一个“第十识”,不知道你的经典依据是什么?
新唯识学,其实只有8识,就算是旧唯识学,也只有9识,这个10识实在是没听过,不知道出处是哪里了。
【 在 chuand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自己画的,也不确定对不对,所以想看看各位前辈的意思。
: :这是你自己画的吗?:看图片是在说如来藏体系了,如来藏的确可以分为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但是其解释却有不同,具体如何不同就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74.6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