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依法不依人:【若信人者,生五种过患】
《杂阿含》相关经文如下: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信人者,生五种过患,彼人或时犯戒违律,为众所弃。恭敬其人者,当作是念:‘此是我师,我所敬重,众僧弃薄,我今何缘入彼塔寺?’不入塔寺已,不敬众僧;不敬僧已,不得闻法;不闻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于正法中,是名信敬人生初过患。
“复次,敬信人者,所敬之人犯戒违律,众僧为作不见举。敬信彼人者,当作是念:‘此是我师,我所敬重,而今众僧作不见举,我今何缘复入塔寺?’不入塔寺已,不敬众僧;不敬众僧已,不得闻法;不闻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于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二过患。
“复次,彼人若持衣钵,余方游行。敬彼人者,而作是念:‘我所敬人著衣持钵,人间游行,我今何缘入彼塔寺?’不入塔寺已,不得恭敬众僧;不敬众僧已,不得闻法;不闻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于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三过患。
“复次,彼所信敬人舍戒还俗。敬信彼人者,而作是念:‘彼是我师,我所敬重,舍戒还俗,我今不应入彼塔寺。’不入寺已,不敬众僧;不敬僧已,不得闻法;不闻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于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四过患。
“复次,彼所信敬人身坏命终。敬信彼人者,而作是念:‘彼是我师,我所敬重,今已命终,我今何缘入彼塔寺?’不入寺故,不得敬僧;不敬僧已,不得闻法;不闻法故,退失善法,不得久住于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五过患。
“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我当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看《杂阿含经》中的这一段,世尊说了【若信人者,生五种过患】
经中详细的解释了五种过患分别是什么。末学粗陋的解释一下:
第一种:如果坚信的是一个“人”,这个人有时候会触犯戒律,被大家抛弃。如果你恭敬的是这个“人”,会这么想:“这个人是我的师父,我所敬重的。众僧厌弃,鄙弃他,我凭什么还要去塔寺中呢?”于是你不入塔寺,不敬众僧;不敬众僧,就不能听闻经法;不听闻经法,退失善法,不能久住在佛说的正法中,这就是信经人所产生的第一过患。
第二种:如果你坚信的是一个“人”,这个人触犯戒律的时候,若他说自己没有犯,众僧却举报他毁犯戒律而不认。
(不见举:比丘犯了罪却说不犯,叫做不见,举治这种不见的过失,叫做不见举。‘三举’之一。)
你会这么想:“这个人是我的师父,我所敬重的。他说自己没有犯罪,众僧却说他犯罪而不认罪,我凭什么还要去塔寺中呢?”于是他不入塔寺,不敬众僧;不敬众僧,就不能听闻经法;不听闻经法,退失善法,不能久住在佛说的正法中,这就是信经人所产生的第二过患。
第三种:如果你信的人持衣钵,到别的地方去游走远行。如果你恭敬的是这个“人”,会这么想:
“我所敬的人着衣持钵,到别的地方去了,我凭什么还要去塔寺中呢?”于是他不入塔寺,不敬众僧;不敬众僧,就不能听闻经法;不听闻经法,退失善法,不能久住在佛说的正法中,这就是信经人所产生的第三过患。
第四种:如果你信的人舍戒还俗,如果你恭敬的是这个“人”,会这么想:
“我所敬的人都舍戒还俗了,我凭什么还要去塔寺中呢?”于是他不入塔寺,不敬众僧;不敬众僧,就不能听闻经法;不听闻经法,退失善法,不能久住在佛说的正法中,这就是信经人所产生的第四过患。
第五种:如果你信的人寿命终了,如果你恭敬的是这个“人”,会这么想:
“我所敬的人既然寿命终了,我凭什么还要去塔寺中呢?”于是他不入塔寺,不敬众僧;不敬众僧,就不能听闻经法;不听闻经法,退失善法,不能久住在佛说的正法中,这就是信经人所产生的第五过患。
世尊说完了五种过患之后,对比丘们说:你们应该这样学,‘我当成就对于佛法僧的不坏净,圣戒成就’。
我们回想《大乘理趣六波若蜜多经》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所讲的归依僧,都是归依“第一义僧”,这种僧是不可见的,特别注意,僧宝的最低标准是持守戒律,多闻智慧。达不到这两个标准的,不能叫僧宝,只能叫僧人,而僧人被分成四种,这个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有表述,宣说邪法的人,披着僧衣也是不能亲近的。
《大宝积经》中也是这么说的。可见无论是小乘所依的《杂阿含》还是大乘的经典,对这个问题是一样的态度。
--
修改:psych FROM 39.155.178.*
FROM 39.155.178.*
感谢前辈法布施,阿弥陀佛。
--
FROM 112.20.94.*
对比阅读《杂阿含经》二九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俱陀园林中。
时粗手释,往诣摩诃男所。语摩诃男言:如来说,须陀洹有几不坏信?
摩诃男释答言:如来所说,须陀洹人,有四支不坏信。所谓于佛不坏信。于法不坏信。于僧不坏信。圣所授戒得不坏信。
粗手释言:汝今不应说言如来说四不坏信。所以者何?如来唯说三不坏信。所谓于三宝所得不坏信。第二第三。亦作是说。
摩诃男亦作是答:汝莫说言三不坏信。如是如来实说四不坏信。
二人纷纭。各竞所见。不能得定。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请决所疑。
时摩诃男白佛言:世尊,彼粗手释,来至我所。作是言‘如来为说几不坏信?’我即答言‘如来说于四不坏信。所谓三宝圣所授戒。’
粗手释言:如来唯说三不坏信,云何言四?所谓三宝,第二第三,亦作是说。第二第三,我亦答言。‘如来说四。实不说三。’--彼之所说,我不能解。我之所说。彼亦不解。
时粗手释,即从坐起,白佛言:世尊。假设佛不教我,僧不教我,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天,若魔,若梵。此诸人等,都不教我向于佛者。我亦一心回向于佛,法僧亦然。
佛告摩诃男言:粗手释作如是语。汝云何答?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我更无答。异于佛法。更无善处。离于佛法。更无真处。无异处善。无异处真。
佛复告摩诃男:汝从今日应如是解,具足四事,名不坏信。所谓于佛、法、僧、圣所念戒。粗手释以不解故。作如是语。即闻佛说,即得解了。
时摩诃男。及粗手释。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
FROM 106.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