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佛学】请问下这是实相描述吗?
你可以问他“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故”,这里的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都是什么,能不能举个例子
【 在 tpfa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现在就可以说,原来是这样的啊
: 那么怎么知道说此话的是否已经开悟?
:
--
FROM 111.194.5.*
比如昨天十大里有个帖子,男人说自己想和原配离婚,和新欢结婚,原因是新欢貌美年轻
这就是由贪恋美色的心性,衍生出对美色的欲望,再加上不加以控制从而产生了抛妻弃子的行为,这就是因果的链条
再加上今天的十大,讲一个人脑梗后被各方面抛弃的情况,你可以假想这个故事就是昨天那十大贴中男人的“续集”
男人因为脑梗,后妻也因为种种因不想救治他,继子直接拒绝治疗,男人病情严重后,后妻甚至直接离开病房不照顾他,男人前妻也表示离婚多年,男人亲生儿子也表示男人从未抚养过孩子所以也表示没有亲情义务来管他
这一切也都是从种种心性,生种种欲,再生种种行,再由种种行,生种种忆想从而再生种种欲种种行
这些就是因缘链条
【 在 tpfan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你能回答一下么
:
--
FROM 111.194.5.*
心性就是自性,就是六祖慧能说的那个“何其自性,本自清净”里的自性
直指心性,就是直接突破悟到自性,很多公案都是用来干这个事情的,比如
“僧问法眼。慧超咨和尚。如何是佛。法眼云。汝是慧超”
悟到了自性,就是悟到了佛的法身,就是开悟,也就是悟到了佛法的最根基的东西
一般也叫见性,见道,从佛法十地上区分就是初地,也叫初登地,之后会开始更为快速的成长
实际生活中,各个流派或者老师傅会有不同的叫法,可能也会有些细微的区分,比如小悟大悟,明心是明心,见性是见性的区别
但明悟法身,这基本就是初地的核心要素,不管是禅宗,密宗,天台等等,一个重要的节点都是明悟法身
【 在 chuand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请问下师兄,直指心性是怎么回事,能不能麻烦大概讲下?
:
--
FROM 111.194.5.*
这就得你自己研究了,《金刚经》《心经》《坛经》《圆觉经》这些都好好读读
禅宗公案也可以看看,没准儿有帮助
开悟这事儿目前看很靠机缘,虚云老和尚19出家56岁听杯子落地时开悟~~~其他人听看1万遍各种杯子落地也不见得能悟吧
六祖慧能,读一半金刚经就悟了,而且直接说出了“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样的话,六祖的大智慧估计没几个人赶得上的
有一种说法,把修佛过程分为五个过程: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
资粮道大概就是积累佛学知识,加行道就是综合归纳这些佛学知识,为见道位做准备
见道就是开悟,然而机缘这东西可遇不可求,目前没啥定律说能保证一定能开悟,所以还是多看佛经多讨论多吸收他人理解吧
【 在 chuand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明白,如果找到的话,是什么样子的?
: 理解下,自性就是自生下来,与生俱来的本性?
: 比如:刚出生的小孩,什么也不懂,但是看到MIMI就会不加思索去吃奶,这样吗?
: ...................
--
FROM 111.194.5.*
你可以练习下止观,可以更好的观察他物
一般来说,看见物空不难
【 在 chuand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我理解欲望本不是自性,是因为无明贪著才产生的欲望。
: 明心,就是要找到心,心在哪里,可以这么判断,睡觉时无梦无想时心在哪。
: ====》这里的明心,个人理解就是楞严经里的心吧?
: ...................
--
FROM 111.194.5.*
那也是因果链条啊
同样是抛妻弃子,断心性的理由明显比为了追求年轻姑娘听起来要合理些
不过实际情况看每个人的理解,有些人可能也同样认为“断心性”这个理由很恶劣,从而产生后面的各种报复行为
总之,心因生心果,轮回中所谓的种种报应,都只能通过心来起作用
【 在 tpfan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追求,断心性断欲行
: 断舍离,从而产生了抛妻弃子的行为
: 然后得了脑梗,出现你说的前妻,亲子不管
: ...................
--
FROM 111.194.5.*
另外,修行并不需要断心性断欲行
修行培养的是出离心,出离心对各种行为的影响要比强行断,好的多
【 在 tpfan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追求,断心性断欲行
: 断舍离,从而产生了抛妻弃子的行为
: 然后得了脑梗,出现你说的前妻,亲子不管
: ...................
--
FROM 111.194.5.*
嗯,进展不错
多看经书,自己融汇,然后结合正念止观,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慢慢就会有感觉的
【 在 chuand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坛经》看了一些,感觉跟金刚经讲的很像:
: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 这就类似金刚经离相。
: ...................
--
FROM 111.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