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伏烦恼有三种力量需要修学和强化。
第一种是思维的力量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能够思维,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更快速地学习。这种思维的力量是每个正常人都具备的,通过思维的力量学习佛法正见,就能够从迷信达到理信。
但是,思维是一种基于概念的了解,不仅比较粗糙,有时甚至还是错误的。如果单单是从概念上、思维层面上明白道理,并不等于就能够做得到。因此,佛法告诉我们,仅仅通过概念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微信、微博上的很多文字,就像“心灵鸡汤”一样,当你烦恼时,起到抚慰心灵的作用,甚至让你在思维上明白一些道理。但这种“心灵鸡汤”是轻飘飘的,根本对治不了你的烦恼。
烦恼要比思维快得多,等你通过思维反应过来,往往已经来不及了。比如,你碰到了一件看不惯的事,心里的火“腾”地就生起来了,你连它是怎么生起的都很难看清楚,等你知道生气了再想压下去,却发现这股力量太大了,已经压不下去了。
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去实修。实修虽然要花很多时间、精力,但如果我们不花这些时间、精力,佛法就不一定会在我们的身心起作用。佛法是我们拿自己的身心做实验,来解决生命中最深层的问题。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思维,或只通过概念去了解佛法,而要落实到实修,只有这样,才能在烦恼产生之前或者即将要产生时,有力量去停止烦恼的相续。
第二种是禅定的力量
人类思维到不了的更深层的地方要靠什么去发现、去观察呢?
那就是禅定的力量。
佛法上有教法,有证法。证法方面就是戒、定、慧。戒是从行为下手,调整身心,让我们不要在行为上造不善业,如伤害众生,以避免内心产生一种忧悔、恐惧的心理。如果你有了这种恐惧的心理,禅修是根本深入不下去的。
而定共戒,则是对内心的妄想、妄念,包括心理,有一种能够掌控的能力,让我们不要胡思乱想,不要打妄想、散乱或者非理思维。该想的就想,想完以后就放下。
可是,人们往往很难控制内心的妄想。比如,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控制不住自己的烦恼,控制不住自己的串习力。
我们做不了自己的主人,也左右不了自己。经常是反反复复,知道自己不对,不对又做了,做了又后悔,这样交织在一起,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心理障碍。
所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的妄想。
禅定就是让我们学会操控自心,能够在内心更深的地方截断烦恼的相续,排除昏沉、掉举,让心更加专注、简单、广大,使我们对自己的内心有一个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从而为解脱搭建一个平台。
一个人只有修禅定,有了禅定的力量,对治烦恼才能更快、更有力量。
第三种是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力量比前面两种力量更快、更强大,因为习惯是不需要意识的,它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反应。
比如我认识一位83岁的老教授,他来我们这儿上课,一天上4个小时,身体还特别好,特别健康。我问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他说他每天坚持走路,风雨无阻,每次走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从来没有间断过。
他说如果自己要是有烦恼,就去走一会儿,回来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他的这个习惯是依靠不断重复的行为,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一种惯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得不得了,形成了一种本能的反应。
而佛门是靠戒律来培养习惯的力量,这个是要日积月累的,大概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你才有可能积累出这么大的力量。
所以说,惯性的力量或者说反复的行为养成的力量是最大的,根本就不需要意识。
比如,真正练过功夫的人,别人的拳头过来,还没碰到他的身体,他就已经反应了,警觉性非常高。这是一种身体本能的反应,是靠习惯的力量养成的。
总体来看,人类能够培养的力量中思维是不够的,思维是靠想的,比较慢。而禅定的力量相对来讲要快得多,也有力得多。禅定不需要花习惯那么长的时间去培养,不需要几十年,大概一两年就能够培养出一点定力来。
比如,身心疲劳了,知道怎样做一个自我调整或修复;烦恼来了,懂得怎样去释放它;甚至情绪来了,知道怎样控制自己,而不做出一些出格或者失态的行为。起码这些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禅定的力量刚好介于思维的力量和习惯的力量中间,它比较容易培养起来,而习惯是需要从小就养成的,我们很多人已经来不及了,哪怕我们现在知道了,开始养成习惯,没有二三十年也是调整不过来的。
有时候人生很遗憾,当我们知道自己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或者一些不良的习惯,想要去调整、改变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年龄上不允许。
可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这种智慧观察到自己的性格缺陷或者不良习惯,哪怕观察到了,因为还年轻气盛,不愿意接受去改变自己。因此,往往留下这么一种遗憾。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三种力量结合在一起,那就对自我有了比较强的控制力,这是我们人生需要努力的方向。
引用:
https://mp.weixin.qq.com/s/qqjgyCQhcQWQrOYYZ6Yr0w--
FROM 183.237.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