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感觉理解的有点绕。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在讲,要破除所有形式的我执、所有的分别心。
前三个更多的是在讲破我与他的执,不仅没有我与他人的差别,连我与其他物种之间也没有差别,都是佛(法华经)。
无寿者相更多的是在讲要破时间相,去年的我与今年的我有差别吗?没有。那为何感觉是有差别的?空性在作用。人类是以人类的感知去体验时间的,其他物种体验到的时间可不一定如此。时间本质上也是“空”。
一定要准确把握第一义谛(胜义谛)的意义: 众生皆佛(空);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目前所见,都是病眼看到的花。
另外,据说,知见没有偏差后,入定一次,即可体验到什么叫真正的“无我”,不是从概念上去理解,而是全身心的体验到什么叫“无我”。
--
FROM 223.104.40.*
无寿者相,其实更多的是在讲要破掉时间相:去年的我与今年的我有差别吗?没有。时间只是个假象。
八地菩萨完全破掉了时间相,所以才能“不再入轮回”,因为“轮回”是个假象,无法再困住他。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popax 的大作中提到: 】
: 个人感觉,寿者相,跟前边的概念有些许模糊
--
FROM 223.104.40.*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确实是有个递进关系的。
我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人与其他物种、所有物种之间,最后是时间。
但并非人、罗汉、菩萨、佛这种简单的划分。
时间相是个很难破的相,一般要到八地菩萨才能破掉。因为完全了解了时间与轮回的虚妄,所以八地菩萨可以脱离轮回。
后面还有九地、十地、等觉,就到佛位了。
另外,罗汉与菩萨不是那么简单的度不度众生的区别,舍利弗、目健连们都致力于弘法,为何也只被称为阿罗汉?
大乘认为阿罗汉在空的理解,总体上还不到位。
另外,“佛祖为母讲法归来,莲华色最先迎接,而解空第一须菩提纹丝不动却被佛祖称赞为最早迎接的故事”,能看出阿罗汉们对于“空”的理解并不一致。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easyApple 的大作中提到: 】
: 凡人为啥是凡人,就是执着我相,罗v汉执着空相,菩v萨发大愿救度众生,说明有众生相,修行的目的都是成v佛,佛的寿命无量无边,佛就是寿者相,所以所有人都执着于寿者相,而成v佛必须没有自己已经成佛的念头,所以也要离寿者相。
:
: 我的这个逻辑更直观,我敢肯定我的理解无误,你可以把憨山大师的理解贴出来
: 我看过南怀瑾先生的圆觉经略说,他老人家说话很啰嗦,开始我没看懂,后来我发现他老人家的理解就是我上面的理解
--
FROM 223.104.40.*
是有个递进关系在里面。
无寿者相,解释为破掉时间的相,可能更好理解。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maple0 的大作中提到: 】
: 按十地的顺序来理解就容易了
: 我相就是单纯的自己
: 人相就是我和其他人的关系,这比前者范围就大了
: 众生相范围就更大了,包含整个人类
: 寿者相就是所有众生相的整个一生
:
: 十地也是刚开始从自己,推广到我和其他人,进而理解了众生,这时候大概是五地,就能见缘起了,见缘起就可以看所有生物的来去了
--
FROM 223.104.40.*
我并未对法华经有疑惑。
你似乎并未理解我在讲什么。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easyApple 的大作中提到: 】
: 法华经里说的一佛乘,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当下就是佛境界,然后你以这个为起点,站在佛的位置再去反推佛说的法就会理解
--
FROM 223.104.40.*
知见不准,是无法完全代入的。
“没有人在修行,也没有人证道”,这句该如何理解?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easyApple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的意思是你把自己当作报身佛,然后面对所有众生说法,你就会很好的理解佛祖的意思
--
FROM 223.104.40.*
那么,如果说,“没有链条,也没有缘起”,该如何理解?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maple0 的大作中提到: 】
: 都可以
: 时间理解为人的时间,动物的时间,世界的时间,都行,反正都在缘起的链条上
--
FROM 223.104.40.*
好,再接着问:
为何要区分胜义谛与世俗谛,需要结合起来吗?
结合起来时,如何处理二者在表面意义上的“冲突”?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maple0 的大作中提到: 】
: 胜义谛的角度,可以说一切都没有
:
: 世俗谛的角度,缘起实实在在存在,就像你饿了要吃饭,那你在石头和米饭中间必然选择米饭,然后你去网上买,商家见到需求,就会去采购,农民看到这个需求了,就把这些东西卖给商家,于是你和农民之间就被一个链条链接起来了
--
FROM 223.104.40.*
既然你说“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为最上乘的佛法”,那再接着问,如何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是冲突的吗?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easyApple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所见所听所知所想全是虚幻,要深刻理解一佛乘,一佛乘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否定三乘,而是明确说出了实相,时时刻刻都是佛境界,只有佛境界这一个境界,一切圆满。和华严经首尾呼应
:
: 菩萨道的六度已经把真相说的很清楚了,大白话就是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做事,这就是最上乘的佛法
--
FROM 223.104.40.*
好,那接着问。
如果已明“实相”,也即达空性,为何会执着?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fatsanke 的大作中提到: 】
: 执着于实相了
--
FROM 223.1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