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再接着问,“有佛法吗”?
如果有一佛乘的存在,那“如来于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该怎么理解。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easyApple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所见所听所知所想全是虚幻,要深刻理解一佛乘,一佛乘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否定三乘,而是明确说出了实相,时时刻刻都是佛境界,只有佛境界这一个境界,一切圆满。和华严经首尾呼应
:
: 菩萨道的六度已经把真相说的很清楚了,大白话就是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做事,这就是最上乘的佛法
--
FROM 223.104.40.*
专心,心有所专注,真的是“无所住”吗?
你讲“所知所见皆是虚妄”,可下面讲细时,却似乎对应不上。
可以仔细揣摩一下。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easyAppl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冲突啊,我说的这个不就是那个意思吗?你专心了就无所住了
--
FROM 223.104.40.*
那就是“不住妄念而生其心”,而非“无所住而生其心”了,真的是这样吗?
胜义谛的内容,真的是这样吗?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easyAppl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佛祖让我们无所住是不住在妄念上
--
FROM 223.104.40.*
表面、直观地看,是有冲突的,比如一个讲因果轮回,善恶有报;另一个讲“万法(包括轮回因果善恶)皆空”,“何不悟无生(无死)”,“不因睹恶而生嫌,不因观善而勤措”。
以法身、化身来做强制的概念条件区分,其实并非必要,对六祖这样的非知识分子,是无谓的概念叠加,会增加融会理解的难度。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maple0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个是法身,一个是化身,没啥必要区分,根本上就是俩东西,彼此也没啥冲突
:
: 结合的前提是先找到这两者,看到法身的需要初地,看到缘起的基本五地了,走向八地的过程就是这两者结合的过程
--
FROM 223.104.40.*
“若法有所得,则心内之空色之际仍有分别”讲得很好。
既然如此,为何还有“一佛乘”呢?
“当然有一佛乘”,是执着于名相吗?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fatsanke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然有一佛乘,但是若法有所得,则心内之空色之际仍有分别。说来说去还是实相虚相,最后当心执着于名相了
--
FROM 223.104.40.*
“对新参说无,对老参说有”。
是这样的,以无破有,以有破无,从而完整理解空性/实相的意义。
胜义谛与世俗谛当然没有问题,只是多加引入概念来做解释,是没必要的,也容易导致无法身心立刻直接地进入境界。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maple0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一个说法叫“对新参说无,对老参说有”,这看起来也是矛盾的
:
: 实际上,新参对世间固执,执著于有,所以要对他说无,让他放弃对事物的执著
: 而老参,又觉得世间全是空的,所以会执著于无,也是错的
: 所以上面那句话,一点问题都没有
: 这是修行水平的不同,普通人是无法做到二谛双运的
--
FROM 223.104.40.*
“当然有一佛乘”,是执着于名相吗?--就已经是执着于名相了--好了,不继续这个对话了,再继续就是以假对假,以空对空了,容易陷入诡辩循环。
前述的所有“以无对有”,只是因为觉得仍有空的不够的地方,讲明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其实并无必要引入一佛乘这个概念。一佛乘也并不是法华经最重要的内容。
另外,不明空性实相,说简单或复杂都是无意义的。哪怕我们从概念上讲明了,没有实证到,也是无意义的。
参考。
祝好。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fatsanke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然有一佛乘”,是执着于名相吗?——就已经是执着于名相了。
: 至于一佛乘,三体中有一句话颇具佛性:
: 不是想的不够复杂,而是想的不够简单。
--
FROM 223.104.40.*
真正的空,似乎不是如此。
没有拿起,也没有放下,迷与不迷,懂与不懂也都没有区别。
达摩讲,不抛迷而就悟,不舍智而近愚,不因观善而勤措,不因睹恶而生嫌。
不是从概念上做了分别,或者限制了条件之后再无分别,是心直观地无分别。
我是觉得本帖对空的理解程度不够,所以在一层一层地“抬杠”。
个人觉得,如新参,老参那个道理一样,先要“无”得彻底,再去入“有”;不要先坚持“有”,再在“有”的范围内去理解“无”。
参考。
祝好。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maple0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你发现执着于名相也没啥事儿的时候,才是真的没执著了
:
: 拿得起放得下,随心所欲,就像庄子说的“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
FROM 223.1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