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阳明心学理解,请批判
儒家追求成圣人,就是明白了天理的人,那如何明白天理呢,阳明说很简单,因为天理是存在于人的内心里,外人又会问了,那我咋看不到天理呢,阳明说你的心被私欲盖住了啊,外人又问怎样才能不被私欲盖住呢,阳明说要带着良知去做事,做久了你的心就明亮了。
这个学说面对的基本上是当guan的人,手里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带着良知处理guangchang事务那是不一样的,普通人无所谓,大字都不认识。
核心在于做事上,这个东西看着简单,对人要求极高,因为吹牛容易,做事太难了。十万个人里也蹦不出一个做事的人
【 在 beet 的大作中提到: 】
: \[累计积分奖励: 300/0\] 读了《传习录》之后,有一些总结,发出来,请大家指教。
:
: 阳明心学公理一: 心即天理
: 这里的心是人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每个人的心是都是世界万物及其运行规律的近似模拟。
: 世界万物运转是独立的,但是只有被人感知和理解后才有意义。根本上,人们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V2178A」
--
FROM 114.254.0.*
你仔细看看我说的内容,里面最重要的是通过做事来达到知天理,你仔细看看传习录的内容吧,里面反复强调做事,很简单的一个东西。你自己扩散太多了。传习录里面提到天生的圣人自己就会按照天理去做,稍微差点的需要老师点拨,笨人需要大量的举例说明。
【 在 beet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想试着反驳一下,请批判。
: 1. 天理存于内心,并不是内心想任何东西的就是天理。而是外部世界通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映射到心里了的内容。就当时科学局限来说,红外线、海王星、万有引力等客观真理虽然存在,但是映射不到人的内心,也就是超出人的认知了,因此也就影响不了人们的行为。也就是心能感知的东西才是天理。
: 2. 私欲解释成贪嗔痴等情绪,那是一种狭隘的解释。天理就是公,违背天理就是私的。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想法与天理不相符的时候,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时候,就是私欲。私欲之所以产生,就是内心对外界规律的理解有较大差距导致的。人看不到天理,是因为没有努力认识世界,不按规律办事,按妄想办事。
: ...................
--
FROM 221.223.196.*
不是想不通,格物致知这个不是老王的发明,是朱子的理念,年轻的老王也被朱子忽悠了,就去邀请好哥们一起看竹子格物,结果小哥们格了五天无果趴下了,老王同学身体不错格了七天也趴下了。用现在的话来说老王同学实践了,然后得出来结论这么个格物法不对,朱子的话有问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实践出真知了。
【 在 leafle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王阳明就是想不通格物致知这一套,才去发展儒家新的理念。
: 存天理,灭人欲是格物致知这一套搞出来的,是一脉相承的。
: 所以说存天理灭人欲肯定不是王阳明学说的最终追求。
: ...................
--
FROM 223.7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