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阳明心法
看到本版有人讨论,转载却提示无权发文
复制一下吧,欢迎指导
发信人: hut (浮尘落尽), 信区: Boy
标 题: 王阳明心学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Nov 17 21:59:24 2024), 站内
1.王阳明心学的思想本质就是三个字:致良知。
2.良知可以理解为是非之心,是人的内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的体系,是天生的(人皆有圣心),因为儒家的目标是成圣(道家是成真人:真心;释家是成佛:佛心,呵呵)。但是有良知不代表现实的拥有良知的全部,良知有一个从潜在发展到全部实现的过程。因为一切现实的人其本心均有所遮蔽,因而只是潜在的圣人。另外,因为天理在宋代理学中是作为道德法则的意义来用的,所以良知也有天理的意思,良知为心之本体,心即理。
王阳明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此心”指的就是良知,光明就是良知的光辉。
王阳明的良知有没有让你想起康德:“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所以王阳明的良知与康德的道德理论比较研究也是学界的热点之一。
3.知道了致良知的意思,也就是明了了目标,只是知道了目标是what,重要的是how,就是怎么做才能达到良知啊。由于良知本体由于私欲障蔽而不能全部呈现,需要有一个致知的过程。由于良知本身是不依赖见闻经验的,但致良知必须通过种种经验活动来“致”,所以“致知必在格物”。也就是说良知的体现和作用须要在具体的实际活动中来实现。
格物就是要纠正人心的不正,以恢复本体的正。这样一来,格物的意义就是格心。格物所说的正其意念之不正,这些意念必须有所指向的某种事物, 即所谓的格物。因此,所谓的正心是通过物事,让事事物物各得其理。 “格”的意思为正其事之不正,即使社会事务及人的实践活动改变不合理的状态而成为符合伦理原则规定的秩序的合理状态。总之,格物是把良知之理贯彻在具体活动和实际事物之中的实践性活动,扩充良知的过程必须通过格物。
4.最后将阳明心学总结成五个字:格物致良知。
--
修改:hut FROM 223.66.105.*
FROM 183.212.116.*
说明一下,没有系统的学过心学
只是礼拜六花了一天时间看了一下王阳明
礼拜天晚上总结了一下
欢迎指正
【 在 hut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到本版有人讨论,转载却提示无权发文
: 复制一下吧,欢迎指导
: 发信人: hut (浮尘落尽), 信区: Boy
: ...................
--
FROM 183.212.116.*
嗯,他跟贝克莱表面上有点相似
(只是表面上,我准备后续在本版科普一下)
很多人提到过并比较了
比如陈来在他那本有无之境书里
还有一些如张桂权教授还写文章比较过
我刚才看到你在本版一个阳明热帖里提到贝克莱
猜到可能就是因为当年我回帖说起过
【 在 ProudEcho 的大作中提到: 】
: 欢迎hut来本版!
: 记得几年前,在四十讨论的时候,针对:
: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
--
修改:hut FROM 183.212.116.*
FROM 183.212.116.*
我也收不到你们的回复
原因是因为当时版主忘记续任申请了
然后信箱优势就没了
于是信箱满回复啊@啊全部没提醒了
【 在 ProudEcho 的大作中提到: 】
: 另,你的用户自定义参数:启用回复提醒
: 还有 @ 提醒参数,可能是关闭状态。
: 所以回复帖子,我们收不到提醒。
: ...................
--
FROM 183.212.116.*
嗯 陈来那本书我好像没推荐
的确不适合初学者
【 在 ProudEcho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对,是的。
: 等你的分享。
: 陈来的那个书看过几页,感觉有些晦涩读不下去。
: ...................
--
FROM 183.212.116.*
不知道你是自己感悟的
还是参考别人的
我的这些东西基本上跟陈来写的
以及学术界主流意见是一致的
如果你说主流观点都是有问题的
并且有合理的论据
请亮出来
【 在 xiaobing88 的大作中提到: 】
:
: 感觉大部分都是瞎理解,都是我认为,其实你去查查老王对各个术语的解释定义,其实是不难的,所有的术语都会有一个佛学术语去对应。所以请大家不要去用近代的西方思想去翻译老王的定义。如果有唯识学基础,看懂老王的论述不难。就像你说的把良知解释为是非之心,这是明显错误,这个是六识的范畴,分别之心,老王讲的良知是八识的范畴。老王其实是拿佛学的低配版用到儒家教育,为了接引儒家弟子,就把佛学里的术语,找个最接近的儒学术语进行替换,老王的最后的那句我心光明,就是反馈一下自己的证量。如果大家寂灭时,也能说出这句话来,就不一般了。有的古人说过,灵光独耀(百丈禅师的偈语是:“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跟老王这句类似。
--
FROM 183.212.116.*
良知:
王阳明说:“孟子之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与陆元静》,《全书》五,第108页)。又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变”(《传习录》下,《全书》三,第80页)。还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书朱守谐卷》,《全书》八,第141页)
【 在 xiaobing88 的大作中提到: 】
:
: 感觉大部分都是瞎理解,都是我认为,其实你去查查老王对各个术语的解释定义,其实是不难的,所有的术语都会有一个佛学术语去对应。所以请大家不要去用近代的西方思想去翻译老王的定义。如果有唯识学基础,看懂老王的论述不难。就像你说的把良知解释为是非之心,这是明显错误,这个是六识的范畴,分别之心,老王讲的良知是八识的范畴。老王其实是拿佛学的低配版用到儒家教育,为了接引儒家弟子,就把佛学里的术语,找个最接近的儒学术语进行替换,老王的最后的那句我心光明,就是反馈一下自己的证量。如果大家寂灭时,也能说出这句话来,就不一般了。有的古人说过,灵光独耀(百丈禅师的偈语是:“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跟老王这句类似。
--
FROM 183.212.116.*
谢谢
前情在这里
newsmth.net/nForum/#!article/Boy/1279367
其实我说的读书类很适合儒释道类的书
【 在 fengjun259 的大作中提到: 】
: 厉害。一夜学习就有这个程度。不错不错
: :说明一下,没有系统的学过心学:只是礼拜六花了一天时间看了一下王阳明:礼拜天晚上总结了一下:欢迎指正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83.212.116.*
前面有内在的几个字啊
就是先验的啊
道德当然是可以先验的
我上面说了
我参考陈来的有无之境
你是说陈来连基本的概念都搞错了?
【 在 xiaobing88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仔细读原文,系统考虑。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你表述成“人的内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的体系”,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早就虑了,你不虑怎么进行判断和评价,所以说你说的这个不是老王的是非之心,老王定义的是非之心,是在虑之前,是不虑的。你摘取的是172这段,你再看138这段,对心即理体和良知的定义,就可以知道老王定义的是非之心,不是你们定义的是非之心。
: 春间远劳迂途枉顾,问证惓倦,此情何可当也!已期二三同志,更处静地,扳留旬日,少效其鄙见,以求切劘之益。而公期俗绊,势有不能,别去极怏怏,如有所失。忽承笺惠,反复千余言,读之无任浣慰。中间推许太过,盖亦奖掖之盛心,而规砺真切,思欲纳之于贤圣之域。又托诸崇一以致其勤勤恳恳之怀,此非深交笃爱,何以及是?知感知愧,且惧其无以堪之也。虽然,仆亦何敢不自鞭勉,而徒以感愧辞让为乎哉?其谓“思、孟、周、程,无意相遭于千载之下。与其尽信于天下,不若真信于一人。道固自在,学亦自在,天下信之不为多,一人信之不为少”者,斯固君子“不见是而无闷”[345]之心。岂世之谫谫屑屑者知足以及之乎?乃仆之情,则有大不得已者存乎其间,而非以计人之信与不信也。
: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 ...................


--
FROM 183.212.116.*
好吧
你可以不认同学术界
但是好歹他们有一套大家比较认可的论证的方法
既然大家都是嚼老王的发面饼
为啥你就能嚼出原汁原味
人家嚼的就不是原味呢
而且 老王的学说 自相矛盾的地方还很多啊
【 在 xiaobing88 的大作中提到: 】
:
: 二就是你这说的都是学院派的,学术界,老王谈的就不是学术,这帮学术界的凑paper,非得瞎掺和,另外,如果只嚼学术界嚼过的馍,不一定能嚼出老王的发面饼的原汁原味。
--
FROM 183.2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