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菩萨**是大乘仏教中菩萨修行的十个重要阶位,出自《华严经》《十地经》等经典。这十地标志着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仏前的智慧与功德的逐步圆满,每一地对应特定的修行目标和断除的障碍。以下是十地的具体内容:
---
### **十地名称与核心内容**
1. **欢喜地(Pramuditā-bhūmi)**
- **核心修行**:初证圣性,超越凡夫位,生大欢喜。
- **断除障碍**:异生性障(凡夫习气)与“我执”。
- **功德**:圆满布施波罗蜜,能化身千百利益众生。
2. **离垢地(Vimalā-bhūmi)**
- **核心修行**:持戒清净,远离一切微细过犯。
- **断除障碍**:邪行障(身口意的过失)。
- **功德**:戒行圆满,心性如宝珠无瑕。
3. **发光地(Prabhākarī-bhūmi)**
- **核心修行**:修习禅定,智慧光明显现。
- **断除障碍**:暗钝障(愚痴与散乱)。
- **功德**:通达缘起法,忍辱波罗蜜圆满。
4. **焰慧地(Arcismatī-bhūmi)**
- **核心修行**:智慧炽盛,烧灭烦恼。
- **断除障碍**:微细现行障(细微烦恼)。
- **功德**:精进波罗蜜圆满,能破一切执著。
5. **难胜地(Sudurjayā-bhūmi)**
- **核心修行**:调和真俗二谛,智慧超越凡圣。
- **断除障碍**:下乘涅槃贪(不贪求小乘果位)。
- **功德**:禅定波罗蜜圆满,入世间而不染。
6. **现前地(Abhimukhī-bhūmi)**
- **核心修行**:观缘起性空,般若智慧现前。
- **断除障碍**:粗相现行障(对现象界的执取)。
- **功德**:般若波罗蜜圆满,通达诸法无生。
7. **远行地(Dūra?gamā-bhūmi)**
- **核心修行**:修习无相观,超越二乘境界。
- **断除障碍**:细相现行障(对空性的执著)。
- **功德**:方便波罗蜜圆满,可刹那游历十方仏土。
8. **不动地(Acalā-bhūmi)**
- **核心修行**:无分别智任运自然,不为烦恼所动。
- **断除障碍**:无相中作加行障(刻意修行之念)。
- **功德**:愿波罗蜜圆满,得仏授记,近仏果位。
9. **善慧地(Sādhumatī-bhūmi)**
- **核心修行**:成就四无碍辩才,说法度众无碍。
- **断除障碍**:利他中不欲行障(度生之疲厌)。
- **功德**:力波罗蜜圆满,智慧如日普照。
10. **法云地(Dharmameghā-bhūmi)**
- **核心修行**:智慧如云,覆盖一切众生,得大自在。
- **断除障碍**:诸法中未得自在障。
- **功德**:智波罗蜜圆满,具足仏一切功德,仅余细微无明(称“等觉”),最终成仏。
---
### **十地的意义与目标**
- **阶梯性**:十地是菩萨从凡夫到仏果的必经之路,每一地皆需历经一大阿僧祇劫修行。
- **波罗蜜对应**:十地分别圆满十种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
- **成仏关键**:十地圆满后,菩萨进入“等觉”“妙觉”位,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仏果)。
---
### **与大乘修行的关系**
十地体系凸显了大乘仏教的核心精神——**自觉觉他**。菩萨不仅追求自我解脱,更以广度众生为使命。十地的终极目标并非独享涅槃,而是成就仏果后,以无尽悲愿化现世间,利益一切有情。
若想深入理解,可研读《华严经·十地品》或《瑜伽师地论》,其中对每一地的修证境界有详尽阐述。
--
FROM 114.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