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是道家修身养性的书,教人清心寡欲,做一个有智慧、有道德的人。
为明清扶乩托名吕祖所作与《唱道真言》、《道乡集》、《大成捷要》、《古书隐楼藏
书》为明清道家经典著作的代表 [1] 。《太乙金华宗旨》较少用及铅汞、龙虎、坎离
等名相, 以道教内丹金丹(金华)之修炼为主, 而以儒书、佛书相辅做说明, 文较易懂。
荣格的《金花的秘密》出版后,轰动欧洲,成为畅销书之一,前后出版次之多。后又翻
译英文,畅销到全世界。日本人又从德文译成日文,在日本也极为畅销,体现了荣格曼
陀罗思维 [2-3] 。
书 名太乙金华宗旨性 质道家内丹典籍
目录
1 书籍发展
2 原文内容
书籍发展编辑 播报
1. 《太乙金华宗旨》在中国
《太乙金华宗旨》是一部道家内丹典籍.她不用隐语阐述金丹大道修证的思路和技术而不
是着重论述玄理。书的全名为《吕祖先天一气太乙金华宗旨》, 为明清扶乩托名吕祖的
乩坛所作。后因荣格《太乙金华宗旨》影响颇大因而也有道教徒说是吕祖之后三百多年
的南宋时代全真派的王重阳所著。
近代中文版《太乙金华宗旨》由著名的养生学家王魁溥教授编译注释,1990年《太乙金
华宗旨今译》由台北市气功文化出版社出版;1993年《太乙金华—慧目养成生功》由北
京气功学院出版发行。
2018年张其成著作《张其成全解太乙金华宗旨》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 [4]
2. 《太乙金华宗旨》在其他国家的翻译出版
《太乙金华宗旨》一书是道家修炼的经典,后由一个叫Richard Wilhelm (1873--1930)
, 中文名字为卫礼贤或理查德.威廉姆的德国人传到欧洲。1899年,作为基督教传教士
的威廉姆来到中国,他在全真道家龙门派的祖庭胜地崂山接触到了正宗的全真道教。实
事求是的威廉姆被道教那深奥的玄理和真实的修证所著迷,他在中国21年,学到了道家
全真派的正宗修炼方法。回德国后,他将《太乙金华宗旨》翻译成德文,取名为《金花
的秘密》(“the secret of golden flower”〉。理查德.威廉姆是著名心理学鼻祖卡
尔·荣格的好友, 卡尔.荣格为德文版的《the secret of golden flower》作序。
这部道家经典被翻成德文后,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关注。《金花的秘密》又被翻译成英文
、法文、意大利文、日文、朝文等多种文字。英文版现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早期由Car
y F. Baynes翻译的,另一个是1991年由Thomas Cleary翻译出版。依据《太乙金华—慧
目养成生功》,王魁溥教授还编译过日文的《慧目养神功》连载于1992年8月至10月日本
东京《气功杂志》。
3.《太乙金华宗旨》所讲的原理和方法
在卫礼贤的《金花的秘密》书中提到修炼有成者能看见眼前出现一幅幅奇妙的、闪光的
图案,他说这个奇妙的光图就是曼陀罗。这种现象是,修炼人的眼前天目穴处会出现一
个明亮的、奇妙的图案,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见到自己的曼陀罗,这能反映自己与
宇宙及生命的信息感应的情况.
后来有人把这种修炼中看到的曼陀罗画了下来,称为丹青曼陀罗,一般世人所见过的只
是一些丹青曼陀罗,在《金花的秘密》书中威廉姆给出了一些他收集到的曼陀罗图案。
炼出了曼陀罗意味着人开始见到了自己的性光,是入了门的证明,《宗旨》说回光有“
金华乍吐”、“金华正放”、“金华大凝”的不同层次.
4.《太乙金华宗旨》实修过程观察记录(初步)
与卫礼贤在中国青岛崂山时遇到道士传于《太乙金华宗旨》时隔百余年,2007年9月,在
中国北方,道家全真龙门派第十八代传人王力平居士教授8个欧洲人依《太乙金华宗旨》
的原理和方法集中训练八天,从第六天开始有人见到曼陀罗,到第八天结束时八个人中
有六人都见到了曼陀罗。有关报道参见《现代学术研究杂志》2008年一月发表的“《太
乙金华宗旨》修证实践研究 。这几个欧洲人的训练结果还很初步,属于《宗旨》所说的
“金华乍吐”阶段,距离真正的内丹修炼还相差甚远。
5. 中国道家对《太乙金华宗旨》的解释
《太乙金华宗旨》为明清扶乩托名吕祖的乩坛所作。用以阐述《吕祖全书》的内丹大道
修炼和验证的思路和技术书,而不是一本着重论述内丹大道哲理的书。
在卫礼贤的德文版本里,中国老师传授给他的内容之一是:性功修炼有成者练功时能看
见眼前出现一幅幅奇妙的、闪光的图案,卫礼贤将这个奇妙的光图称为曼陀罗。欧洲人
首先是从佛教经典中知道曼陀罗(Mandela)的。一些佛经,如《大日经》、《金刚顶经
》等等借用这个词以比喻性功修炼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
中国道家认为这种现象是修炼人的眼前天目穴处会出现一个明亮的、奇妙的图案。把这
种修炼中看到的图案画了下来,被称为丹青曼陀罗,世人所见过的只是一些丹青曼陀罗
,惟有性功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见到自己的曼陀罗,这才是真实的曼陀罗,这一图
案能反映自己与宇宙及生命的信息感应的情况。在《金花的秘密》书中卫礼贤给出了一
些他收集到的曼陀罗图案。
修炼中所见的曼陀罗与元神、金华、回光这些《太乙金华宗旨》所说的概念有重要的关
系。 修炼人所见曼陀罗就是人的性光或称元神之光,炼出了曼陀罗意味着人开始见到了
自己的性光,书中称之为“光之始回”。 性光由发散转为回归是这一修炼过程中的一个
非常重要、有意义的现象,是入了门的证明。 书中称回光有“金华乍吐”、“金华正放
”、“金华大凝”的不同层次,到了“金华大凝”的境界那一直如如不动的元神就要动
了,元神一动人就可窥见到生命的实相了。
与卫礼贤遇到他的中国老师并传于《太乙金华宗旨》时隔百余年,2007年在中国北方,
道家全真龙门派第十八代传人王力平居士教授8个欧洲人依《太乙金华宗旨》的原理和方
法集中训练八天,从第六天开始有人见到曼陀罗,到第八天结束时八个人中有六人都见
到了曼陀罗。这几个欧洲人的训练结果还很初步,属于《太乙金华宗旨》所说的“金华
乍吐”阶段,距离真正的内丹修炼还相差甚远。有关报道参见《现代学术研究杂志》20
08年一月期。 在这篇文中作者给出了这六人所见到的并画下曼陀罗图案。
荣格与《太乙金华宗旨》
1927年,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驰书荣格,并附寄了他新译的《太乙金华宗旨》,请他
为这部中国道教典籍写一篇评述,荣格欣然应命,以一个心理学家的立场仔细研读了这
部所谓异教的经典,写出了分析评论的长文,他的这篇评述在西方学术界立即产生了重
大影响,为西方人理解东方文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从这篇评述我们既可以看出他
对东方文化的一些精湛见解,也可以看出他对东方文化的某些误读,而正是这些误读,
为他在自己理论体系中的创造提供了证据上的支持,因此,他对这部道教经典的读解可
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或者说误读式的创造。
一、金华和曼荼罗
《太乙金华宗旨》是一部讲内丹功法的书,所谓“金华”就是金丹。自隋朝罗浮山道士
苏玄朗著《旨道篇》开内丹修炼的先河之后,外丹术逐渐衰微,而内丹术则逐渐受到重
视而迅速发展起来,到宋朝时已形成鼎盛之势。但内丹修炼中的许多术语都借自外丹,
外丹中要炼就的“金丹”被内丹家借来指对人体内精、气、神三者的修炼,以产生类似
外丹中的金丹那样的长生不死之丹,使人成为金刚不坏之体。故元代陈致虚说:“其(
内丹)用则精、气、神,其名则云金丹。”《太乙金华宗旨》说:“金华即光也。光是
何色,取象于金华,也秘一光字在内。是先天太一之真炁。”②可见,内丹家所谓“金
华”即来自先天之元气,它还有“天光”“元神”“真性”等诸多名目。按道教的说法
,人在未出世之前,先天之真炁就已进入父精母血的结合体中,待人出生后则居于两目
之间的方寸之中,因此,人要想长寿乃至不死,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法术锻炼体内的精、
气、神,抱守真炁,炼就金丹,便可以飞升成仙,长生不死。
荣格在发现这一东方的宝藏前,已经思考过他的许多患者在没有任何暗示的前提下自发
地画出的类似图案,但只有在他认识了曼荼罗之后,才更明确地指出了这些看似无法理
解的图形的两个来源:一是“无意识”自发地产生幻想;二是专注的生命产生对自性的
直觉,当无意识作用于生命时,自性便以幻想的形式表达出来。①这里,荣格对于“金
华”的理解显然来自某种心理学的预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然而,正是这种独特的
“误读”引出了富有意义的心理学结论。
“金华”之所以给荣格以曼荼罗的联想,首先在于,慧真子的编注本将柳华阳的《慧命
经》与《太乙金华宗旨》合刊,《慧命经》中的“出胎图”“化身图”以及《太乙金华
宗旨》中的“化身五五图”等清楚地画出了圣胎结成后,从“原窍”化出时如火焰般、
花朵般的形状,自然容易使人望图生义,此外,书中一再强调的基本方法“回光”也大
体形成了沿督任二脉的圆周运动,这样就很容易把它和同样具有封闭形圆环(或方圆)
状的曼荼罗联系在一起。
二、魂、魄和无意识
《太乙金华宗旨》的“元神识神”章中有“一灵真性,即落乾宫,便分魂魄”的说法。
《说文》释“魂”为“阳气也”,“魄”为“阴神也”。中国古代典籍中多以“魂”为
可以游离于人体之外的精气,而以“魄”为依附于人体而存在的精气,故《宗旨》说魄
为“沉浊之气,附于有形之凡心”,而魂为“轻清之炁,自太虚得来,与原始同形”。
②卫礼贤把“魂”译为Animus,而把“魄”译为Anima,从这两个字的拉丁本义来讲,都
有“心灵”(mind)的意思,而anima偏重于“灵魂”(soul)方面,似有阴性倾向,而
animus偏重于“精神”(spirit)方面,似有阳性倾向,卫礼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移用
这两个字的。但是在荣格的心理学词典中,anima指男性中潜在的一种女性倾向,而ani
mus则指女性中潜在的一种男性倾向,这显然与魂、魄的实际含义相去较远。
按照这部道教典籍的说法,魂魄固然包容在灵魂中,并分属阴阳,但这里的阴阳并不对
应于男女。人在出世之前,灵魂来自宇宙的精华,这即是所谓的“一灵真性”,或曰先
天太一之“真性”,而当这种“真性”一旦进入人体,便判然二分,成为魂魄。魂之所
以为阳,是因为它居于“天心”(两目之间),含藏着“元神”,元神虽然也在人体之
中,但实质上却始终是超越肉体凡胎的一种存在,所以《宗旨》说它来自“无极”,能
“生天生地”;而“魄”之所以为阴,是因为它一进入人体后就与“识神”纠合成一体
,变为“沉浊之气”,居于世俗的人心中,成了人七情六欲和种种欲望的主宰,并且在
与元神的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其采取役使和排挤的态度,虽然它原本也是来自太极
,但一旦进入肉体凡胎,便失去了先前的神圣,而完全变成了一种世俗的、肉体的存在
。由此观之,魂与魄其实是道教甚至中国古人对生命的一种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理解,
在未“落乾宫”前,二者都是超验的,在既“落乾宫”后,虽然“魄”由于主宰人的七
情六欲而带有某些情感色彩,但在本质上仍然是超验的,至于“魂”,则从未丝毫丧失
其超验本质,即便在人体中,也是虚无飘渺、无从体验的。
三、分念和意识从客体中的分离
《太乙金华宗旨》中所附的“化身五五图”和与其合刊的《慧命经》所附的“化身图”
给了荣格特别的启示。这两幅图所显示的形象表明,金丹已经炼成,炼丹者已经获得了
永久不坏的金刚体,他的意念能够出神入化,随心所欲地化成无数的身外之身,所谓“
分念成形窥色相,共显灵迹化虚无”即此之意。荣格极其敏锐地把这种道教的信仰和精
神分裂症所产生的幻念联系起来,认为这是范围狭窄但界限分明的个体意识和无限广阔
的集体无意识遭遇时集体无意识对意识发生的分裂,只不过这种分裂在东西方产生了完
全不同的后果。对于理性过剩的西方头脑,这种分裂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病症;对于
崇尚直觉和领悟的东方头脑,这种分裂则使精神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荣格看来,
倘若中国人通过这种分裂产生的身外之身不是空虚的色相,那就与精神分裂症所产生的
种种幻觉毫无二致。但中国的道教祖师分明地告诉人们,“在神火中获得的外形是空虚
的颜色和体相,人性的光芒反过来照射,从而恢复了原始的真性。”这就避免了人格的
分裂,而使心灵获得了升华。
这种精彩的心理学分析也许恰当地道出了内丹术“炼魂制魄”“变识神为元神”的心理
学含义。既然“魄”和“识神”都是种种欲望、意愿的主使,那么,“消阴灭魄”就是
要从世俗的种种负累中解脱出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学的立场,荣格说这部道教著
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无意识的理解,使我们从它的控制中解脱出来。按照他的理解,
这部书教导人们如何把意念集中在最深层的光,以便摆脱所有外部和内部的纠缠,把生
命意志导向一个没有具体内容但又允许所有内容存在的意识中,这正是这部典籍中所谓
“凝神祖窍,系念缘中,而后了却尘缘”的意思,只不过荣格坚持用现代心理学概念来
解释这些神秘的东方宗教观念,使这种古老的东方信仰完全心理学化了。
四、荣格心理学评述的意义
荣格是世界知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弗洛伊德一道被公认为现代精神分析学界的
泰斗。他也是最先认识到东方思想可能对西方心理学产生影响并积极与东方展开对话的
西方思想家之一。他不仅对这部道教典籍做了长篇评述,还对藏传佛教的两部典籍《度
亡经》和《大解脱经》做过长篇评述,游历过印度和锡兰,对印度的瑜伽和中国的《易
经》做过深入的研究,为卫礼贤所译《易经》德文本写过前言,还为铃木大拙《禅学导
言》的德译本写过前言。日本心理学家实雪目线(Mokusen Miyuki)说:“荣格的分析
心理学为西方提供了一条通向佛教和其他亚洲宗教经验的充满意义的心理学之路”,可
以毫不夸张地说,荣格和他的心理学在东西对话中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学术传统上看,荣格对东方思想的吸收显然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东方思想对话的一
个部分。浪漫主义时代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叔本华等人曾经大量吸收了东方思
想的营养,荣格早年曾阅读过他们的著作,他们的思想对荣格精神的成长具有不可忽略
的作用,那种认为荣格思想的形成仅仅来自弗洛伊德的观点是片面的。事实上,荣格关
于无意识的观念,关于心理本质可以转变的观念,在经验心理学的层面上可以顺理成章
地溯源于谢林和叔本华。
从个人的角度看,荣格在个性上就有某种“道家”的色彩。他从小就对大自然有一种天
然的热爱和亲近感,在幽居博林根的塔楼时,他日夕与山光水色为伍,对天空、草木、
自然界中的生灵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留连自然山水远胜于人类社会。据朋友们的回忆
,他喜爱简朴的生活,在种花养草、雕琢石块、入厨烹调、湖上泛舟之类的活动中总是
怡然自得。他这种恬静的人生态度一直保持到晚年。在他的自传的结尾,他说自己心中
充满了种种东西:植物啦、动物啦、云彩啦、白夭啦、黑夜啦、人的永恒啦·一他把万
物揽入胸中,自己同时也融进了万物中,他体验到了老子的感觉,希望在生命行将结束
之际复归本真,复归到那永恒和无意义之中。
原文内容编辑 播报
早在92年时紫林道人就在浙江金华双龙洞时,就听道家全真龙门派第十八代传人王力平
恩师讲授《太乙金华宗旨》的原理和方法.我看得最多的是,近代中文版《太乙金华宗旨
》由著名的养生学家王魁溥教授编译注释1993年《太乙金华—慧目养成生功》由北京气
功学院出版发行。
95年冯广宏先生编译《太乙金华宗旨今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的.
第一章 天心
吕祖曰:自然曰道,道名无相,一性而已,一原神而已。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
不可见,寄之两目。古来仙真,口口相传,传一得一。太上见化,东华传递某,以及南
北两宗,全真可谓极盛,盛者盛其徒众,衰者衰于心传,以至今日,滥泛极矣,凌替极
矣!极则返,故蒙净明许祖,垂慈普度,特立教外别传之旨,接引上根,闻者千劫难逢
,受者一时法会,皆当仰体许祖苦心,必于人伦日用间,立定脚跟,方可修真悟性。我
今叨为度师,先以太乙金华宗旨发明,然后细为开说。
太乙者,无上之谓。丹诀总假有为而臻无为,非一超直入之旨。所传宗旨,直提性功,
不落第二法门,所以为妙。金华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于金华,亦秘一光字在内,是
先天太乙之真炁,水乡铅只一位者此也。回光之功全用逆注,注想天心,天心居日月中
。《黄庭经》云:’寸田尺宅可治生也‘,尺宅面也,面上寸田,非天心而何?方寸中
具有郁罗肖台之胜,玉京丹阙之奇,乃至虚至灵之神所住。’儒曰虚中,释曰灵台,道
曰祖土,曰黄庭,曰玄关,曰先天窍。盖天心犹如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故一回光
,周身之炁皆上朝,如圣王定都立极,执玉帛者万国;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奉命,
各司其事。诸子只去回光,便是无上妙谛。光易动而难定,回之既久,此光凝结,即是
自然法身,而凝神于九霄之上矣。心印经所谓’默朝飞升者是也‘。
宗旨行去,别无求进之法,只在纯想于此。《楞严经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天
非苍苍之天,即生身于乾宫是也,久之,自然身外有身。’
金华即金丹,神明变化,各师于心,此种妙诀,虽不差毫末,然而甚活,全要聪明,又
须沉静,非极聪明人行不得,非极沉静人守不得。”
第二章:元神,识神
吕祖曰: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则超元会而上之。其精气
则随天地而败坏矣。然有元神在,即无极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学人但能守护元神,
则超生在阴阳之外,不在三界之中,此惟见性方可,所谓本来面目也。凡人投胎时,元
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肠
承之,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至闻惊而跳,闻怒而闷,见死亡则悲,见美色
则眩,头上天心何尝微微些动也。问天心不能动乎?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动。到动时
便不妙,然亦最妙,凡人死时方动,此为不妙,最妙者,光已凝结为法身,渐渐通灵欲
动矣,此千古不传之秘也。
下识心,如强藩悍将,欺天君暗弱,便遥执纪纲,久之太阿倒置矣。今凝守元宫如英明
之主在上,二目回光,如左右大臣尽心辅弼,内政既肃,自然一切奸雄,无不倒戈乞命
矣。”
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为无上之诀,精水云何?乃先天真一之气,神火即光也
,意土即中宫天心也。以神火为用,意土为体,精水为基。凡人以意生身,身不止七尺
者为身也。盖身中有魄焉,魄附识而用,识依魄而生。魄阴也,知识之体也,识不断,
则生生世世,魄之变形易质无已也。惟有魂,神之所藏也,魂,昼寓于目夜舍于肝,寓
目而视,舍肝而梦,梦者神游也,九天九地,刹那历遍。觉则冥冥焉,渊渊焉,拘于形
也,即拘于魄也。故回光所以炼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断识。古人出世
法,炼尽阴滓,以返纯乾,不过消魄全魂耳。回光者,消阴制魄之诀也,虽无返乾之功
,止有回光之诀,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之也。只守此法,自然精水充足,神火发生,意
土凝结,而圣胎可结矣。蜣螂转丸,而丸中生白,神注之纯功也。粪丸中尚可生胎离壳
,而吾天心休息处,注神于此,安得不生身乎。
一灵真性,既落乾宫,便分魂魄。魂在天心,阳也,轻清之炁也,此自太虚得来,与元
始同形。魄,阴也,沉浊之气也,附于有形之凡心。魂好生,魄望死。一切好色动气皆
魄之所为,即识神也,死后享血食,活则大苦,阴返阴也,物以类聚也。学人炼尽阴魄
,即为纯阳也。”
第三章:回光守中
吕祖曰: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谓精思
者此也,纯炁者此也,纯想者此也。初行此诀,乃有中似无,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
无中似有。百日专功,光才真,方为神火。百日后光中自然一点真阳,忽生黍珠,如夫
妇交(百度)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夫元化之中,有阳光为主宰,有形者为日,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也。故金华
之道,全用逆法。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炁,非止一时之妄念,直空
千劫之轮回。故一息当一年,人间时刻也,一息当百年,九途长夜也。凡人自哇的一声
之后,逐境顺生,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便是九幽之界。故《阴符经》云:‘机在
目’。《黄帝素问》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是也。’得此一节,长生者在兹,
超升者亦在兹。此是贯彻三教工夫。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临,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
,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千,一身之光华,亦自
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
也。子辈思之,一日不静(百度)坐,此光流转,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静(百度)坐,
万劫千生,从此了彻。万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妙谛也。然下手功夫,由浅入深,
由粗入细,总以不间断为妙。功夫始终如一,但其间冷暖自知,要归于天空海阔,万法
如如,方为得手。
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致知,释曰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但返照二字,人人
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未兆之初,则吾六尺
之躯,反求个天地未生之体,今人但一、二时中间静(百度)坐,反顾己私,便云反照
,安的到头!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谓着念于鼻端也,亦非谓眼观鼻端,念又注中黄也。眼之
所至,念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误指而为月。毕竟如
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上,盖以大开眼,则远视,而
不见鼻矣。大开失之外走,易于散乱。太闭失之内驰,易于昏沉。惟垂帘得中,恰好望
见鼻端,故取以为准,只是垂帘恰好,任彼光自然透入,不劳你注射与不注射。
看鼻端,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变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线一般,彼自起手一
挂,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线看也。
止观是佛法,原不秘的,以两眼谛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缘中,不必言头中,但于两眉
中间起平处,系念便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两眉中间,光自然透入,不必着意于
中宫也,此数语已括尽要旨。其余入静出静前后,以下止观书印证可也。
缘中二字极妙。中无不在,遍大千皆在里许,聊指造化之机,缘此入门耳。缘者缘此为
端倪,非有定著也,此二字之意,活甚,妙甚。
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
何灭,反复推究,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初也不要又讨过起处,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
心境,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
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
回而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而无回,志之。”
第四章:回光调息
吕祖曰:宗旨只要纯心行去,不求验而验自至。大约初机病痛,昏沉散乱,二种尽之。
却此有机窍,无过寄心息,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心一动,而即有气,气本心之化也
。吾人念至速,霎倾一妄念,即一呼吸应之,故内呼吸与外呼吸,如声响之相随,一日
有几万息,即有几万妄念。神明漏尽,如木槁灰死矣。然则欲无念乎?不能无念也,欲
无息乎?不能无息也。莫若即其病而为药,则心息相倚是也。
故回光兼之以调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
光者,内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凝定处,同出而异名也.故聪明总一灵光而已.坐时用目垂
帘后,定个准则便放下。然竟放下,又恐不能,即存心于听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闻
,听惟听其无声也。一有声,便初浮不能入细,即耐心轻轻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
静,久之,忽然微者遽断,此则真息现前,而心体可识矣。盖心细则息细,心一动则炁
动。定心必先之以养炁者,亦以心无处入手,故缘气为之端倪,所谓纯炁之守也。
子辈不明动子,动者以线索牵动言,即制字之别名也。即可以奔趋使之动,独不可以纯
静使之宁乎。此大圣人,视心炁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后人也。丹书云: ‘鸡能抱卵
心常听’,此要诀也。盖鸡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气也。暖气止能温其壳,不能入其中
,则以心引炁入,其听也,一心注焉,心入则气入,的暖气而生矣。故母鸡随有时外出
,而常作侧耳势,其神之所注未常少间也。神之所注,未常少间,即暖气亦昼夜无间,
而神活矣。神活者,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槁之谓,乃专一
不二之谓也。佛云:‘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易走,即以炁纯之,炁易粗,即以心
细之,如此而焉有不定者乎。
大约昏沉散乱二病,只要静功,日日无间,自有大休息处。若不静(百度)坐时,虽有
散乱,亦不自知。既知散乱,即是却散乱之机也。昏沉而不知,与昏沉而知,相去何啻
千里!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非全昏沉也,清明在是矣。
散乱者,神驰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乱易治,而昏沉难医。譬之病焉,有痛有痒者,
药之可也,昏沉则麻木不仁之症也,散者可以收之,乱者可以整之,若昏沉,则蠢蠢焉
,冥冥焉。散乱尚有方所,至昏沉全是魄用事也。散乱尚有魂在,至昏沉则纯阴为主矣
。静(百度)坐时欲睡去,便是昏沉。却昏沉只在调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 虽非真息
,而真息之出入,亦寄于此。凡坐需要静心纯炁,心何以静,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
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气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自然之
理也。虽然心用在息上,又善要会用,亦是不用之用,只要微微照听可耳。此句有微义
,何谓照?即眼光自照。目惟内视而不外视,不外视而惺然者,即内视也,非实有内视
。何谓听,即耳光自听,耳惟内听而不外听,不外听而惺然者,即内听也,非实有内听
。听者听其无声,视者视其无形。目不外视,耳不外听,则闭而欲内驰。惟内视内听,
则既不外走,又不内驰,而中不昏沉矣,此即日月交精交光也。
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一柱香为妙。过午人事多扰,易落昏沉,
然亦不必限定一柱香,只要诸缘放下,静(百度)坐片时,久久便有入头,不落昏沉睡
者。”
第五章:回光差谬
吕祖曰:诸子工夫,渐渐纯熟,然枯木岩前错落多,正要细细开示。此中消息,身到方
知,吾今则可以言矣。吾与禅(百度)宗不同,有一步一步验证,请先言其差别处,然后再
言验证,宗旨将行之际,予作方便,勿多用心,放教活泼泼地,令气和心适,然后入(百度)
静,静时正要得机得窍,不可坐在无事中,所谓无记空也.万缘放下之中, 惺惺自若也,又不
可以意兴承担,凡大认真,即易有此.非言不宜认真,但真消息,在若存若亡之间,以有意无
意得之可也.惺惺不昧之中,放下自若也。又不可坠于蕴界,所谓蕴界者,乃五阴魔用事
。如一般入定,而槁木死灰之意多,大地阳春之意少。此则落于阴(百度)界,其炁冷
,其息沉,且有许多寒衰景象,久之便堕木石。又不可随于万缘,如一入(百度)静,
而无端众绪忽至,欲却之不能,随之反觉顺适,此名主为奴(百度)役,久之落于色(
百度)欲界。上者生天,下者生狸(百度)奴中,若狐仙是也。彼在名山中,亦自受用
,风月花果,琪树瑶草,三五百年受用去,多至数千岁,然报尽还生诸趣中。此数者,
皆差路也。差路即知,然后可求验证。”
第六章 回光验证
吕祖曰:验证亦多,不可以小根小器承担,必思度尽众生。不可以轻慢心承担,必须请
事斯语。静中绵绵无间,神情豫悦,如醉如浴,此为遍体阳和,金华乍吐也。既而万籁
俱寂,皓月中天,觉大地俱是光明境界,此为心地开明,金华正放也。既而遍体充实,
不畏风霜,人当之兴味索然者,我遇之精神更旺,黄金起屋,白玉为台;世间腐朽之物
,我以真炁呵之立生;红血为乳,七尺肉团,无非金宝,此则金华大凝也。第一段,是
应《观今》云:‘日落大水,行树法象。’日落者,从混沌立基无极出.上善若水,清而无
瑕,此即太极主宰,出震之帝也。震主木,故以行树象焉,七重行树,七窃光明也。西
北乾方,移一为坎,日落大水,乾坎之象。坎为子方,冬至雷在地中,隐隐隆隆,至震
而阳方出地上矣,行树之象也,余可类推矣。第二段,即肇基于此,大地为冰,琉璃宝
地,光明渐渐凝矣。所以有篷台而继之有佛也,金性即现,非佛而何,佛者大觉金仙也
。此大段验证耳。
现在验证,可考有三:
一则坐去,神入谷中,闻人说话,如隔里许,一一明了,而声入皆如谷中答响,未尝不
闻,未尝一闻,此为神在谷中,随时可以验证;
一则静中,目光腾腾,满前皆白,如在云中,开阳觅身,无从觅视,此为虚室生白,吉
祥止止也;
一则静中,肉身絪緼,如绵如玉,坐中若留不住,而腾腾上浮,此为神归顶天,久之上
升而可立待。
此三者,皆现在可验也。然亦是说不尽的,随人根器,各现殊胜。如《止观》中所云:
‘善根发相是也。’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须自己信得过方真。
先天一炁,即在现前验证中自讨,一炁若得,丹亦立成,此一粒真黍珠也。一粒复一粒
从微而至著。有时时之先天,一粒是也,有统体之先天,一粒乃至无量是也。一粒有一
粒力量,此要自己胆大,为第一义。”
第七章:回光活法
吕祖曰:回光循循然行去,不要废弃正业。古人云:‘事来要应过,物来要识破。’子
以正念治事,即光不为物转,光即自回。此时时无相之回光也,尚可行之而况有真正著
相回光乎。
日用间,能刻刻随事返照,不者一毫人我相。便是随地回光,此第一妙用。清晨能遣尽
诸缘,静(百度)坐一二时最妙。凡应事接物,只用返照法,便一刻无间断。如此行之
,三月两月,天上诸真,必来印证矣”
第八章:逍遥诀
吕祖曰:
玉清留下逍遥诀,四字凝神入旡穴。
六月俄看白雪飞,三更又见日轮赫。
水中吹起藉巽风,天上游归食坤德。
更有一句玄中玄,无何有乡是真宅。
律诗一首,玄奥已尽。大道之要,不外无为而为四字。惟无为,故不滞方所形象,惟无
为而为,故不堕顽空死虚。作用不外一中,而枢机全在二目。二目者,斗柄也,斡旋造
化,转运阴阳,其大药则始终一水中金,即水乡铅而已。前言回光,乃指点初机,从外
以制内,即辅以得主。此为中、下之士,修下二关,以透上一关者也。今头绪渐明,机
括渐熟,天不爱道,直泄无上宗旨,诸子秘之秘之,勉之勉之!
夫回光其总名耳。工夫进一层,则光华盛一番,回法更妙一番。前者由外制内,今则居
中御外。前者即辅相主,今则奉主宣猷,面目一大颠倒矣。法子欲入静,先调摄身心,
自在安和,放下万缘,一丝不挂。天心正位乎中,然后两目垂帘,如奉圣旨,以召大臣
,孰敢不遵。次以二目内照坎宫,光华所到,真阳即出以应之。离外阳而内阴,乾体也
。一阴入内而为主,随物生心,顺出流转,今回光内照,不随物生,阴气即住,而光华
注照,则纯阳也。同类必亲,故坎阳上腾,非坎阳也,仍是乾阳应乾阳也耳。二物一遇
,便扭结不散,絪緼活动,倏来倏去,倏浮倏沉,自己元宫中,恍若太虚无量,遍身轻
妙欲腾,所谓云满千山也。次则往来无踪,浮沉无辨,脉住炁停,此则真交媾矣,所谓
月涵万水也。俟其冥冥中,忽然天心一动,此则一阳来复,活子时也。然此中消息要细
说,凡人一视一听,耳目逐物而动,物去则已,此之动静,全是民庶,而天君反随之役
,是尝与鬼居矣。今则一动一静,皆与人居,天君乃真人也。彼动乃与之俱动,动则天
根;静则与之俱静,静则月窟;静动无端,亦与之为静动无端;休息上下,亦与之为休
息上下,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也。天心镇静,动违其时,则失之嫩;天心已动,而后动
以应之,则失之老;天心一动,即以真意上升乾宫,而神光视顶,为导引焉,此动而应
时者也。天心既升乾顶,悠扬自得,忽而欲寂,即以真意引入黄庭,而目光视中黄神室
焉,既而欲寂者一念不生矣。视内者,忽忘其视矣,尔时身心,便当一场大放,万缘泯
迹,即我之神室炉鼎,亦不知在何处,欲觅己身,了不可的,此为天入地中,众妙归根
之时也,即此便是凝神入炁穴。
夫一回光也,始而散者欲敛,六用不行,此为涵养本源,添油接命也。既而敛者,自然
优游,不费纤毫之力,此为安神祖窍,翕聚先天也。既而影响俱灭,寂然大定,此为蛰
藏炁穴,众妙归根也。一节中具有三节,一节中具有九节,俱是后日发挥。今以一节中
具三节言之,当其涵养而初静也。翕聚亦为涵养,蛰藏亦为涵养,至后而涵养皆蛰藏矣
。中一层可类推,不易处而处分矣,此为无形之窍,干处万处一处也。不易时而时分焉
,此为无候之时。元会运世一刻也。
凡心非静极,则不能动,动动忘动,非本体之动也。故曰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若不
感于物而动,即天之动也。是知以物而动,性之欲也,若不以物而自动,即天之动也。
不以天之动对天之性,句落下说个欲字,欲在有物也,此为出位之思,动而有动矣。一
念不起,则正念乃生,此为真意。寂然大定中,而天机忽动,非无意之动乎,无为而为
,即此意也。诗首二句,全括金华作用。次二句是日月互体意,六月即离火也,白雪飞
即离中真阴将返乎坤也。三更即坎水也,日轮即坎中一一阳将赫然而返乎乾也。取坎填
离,即在其中。次二句说斗柄作用,升降全机,水中非坎乎。目为巽风,目光照入坎宫
,摄召太阳之精是也。天上即乾宫,游归食坤德,即神入照中,天入地中,养火也。末
二句是指出诀中之诀,诀中之诀,始终离不得,所谓洗心涤虑,为沐浴也。圣学以知止
始,以止至善终,始乎无极,归乎无极。佛以无住而生心,为一大藏教旨。吾道以“致
虚”二字,完性命全功。总之三教不过一句,为出死入生之神丹。“神丹”为何 ? 曰一
切处无心而已。吾道最秘者沐浴,如此一部全功,不过“心空”二字,足以了之,今一
言指破,省却数十年参访矣。
子辈不明一节中具三节,我以佛家“空、假、中”三观为喻,三观先空,看一切物皆空
; 次假,虽知其空,然不毁万物,仍于空中建立一切事 ; 既不毁万物,而又不著万物
,此为中观。当其修空观时,亦知万物不可毁,而又不著,此兼三观也。然毕竟以看得
空为得力,故修空观。则空固空,假亦空,中亦空。修假观,是用上得力居多,则假固
假,空亦假,中亦假。中道时亦作空想,然不名为空而名为中矣。亦作假观,然不名为
假而名为中矣,至于中则不必言矣。吾虽有时单言离,有时兼说坎,究竟不曾移动一一
句。开口提云:枢机全在二目。所谓枢机者用也,用即斡旋造化,非言造化止此也。六
根七窍,悉是光明藏,岂取二目,而他概不问乎,用坎阳,仍用离光照摄,即此便明。
朱子云阳师讳元育,尝云:“瞎子不好修道,聋子不妨。”与吾言暗合,特表其主辅轻
重耳。
日月原是一物,其曰中之暗处,是真月之精,月窟不在月而在日,所谓月之窟也,不然
自言月足矣。月中之白处,是真日之光,日光反在月中,所谓天之根也,不然自言天足
矣。一日一月,分开止是半个,合来方成一个全体。如一夫一妇,独居不成室家,有夫
有妇,方算得一家完全。然而物难喻道,夫妇分开,不失为两人,日月分开,不成全体
矣。知此则耳目犹是也。吾谓瞎子已无耳,聋子已无目,如此看来,说甚一物,说甚两
目,说甚六恨,六根一根也。说甚七窍,七窍一窍也。吾言只透露其相通处,所以不见
有两,子辈专执其隔处,所以随处换却眼睛。
第九章:百曰筑基
《心印经》云:“回风混合,百曰功灵。”总之立基百日,方有真光如。子辈尚是目光
,非神火也,非性光也,非慧智炬烛也。回之百日,则精气自足,真阳自生,水中自有
真火,以此持行,自然交媾,自然结胎,吾方在不识不知之天,而婴儿自成矣。若略作
意见,便是外道。百日立基,非百日也。一日立基,非一日也。一息立基,非呼吸之谓
也。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元神也,元气也,元精也。升降离合,悉从心起,有无虚
实,咸在念中。一息一生持,何止百日,然百日亦一息也。
百曰只在得力,昼间得力,夜中受用,夜中得力,昼间受用。百日立基,玉旨耳。上真
言语,无不与人身应。真师言语,无不与学人应。此是玄中玄,不可解者也。见性乃知
,所以学人,必求真师授记,任性发出,一一皆验。
第十章:性光识光
回光之法,原通行住坐卧,只要自得机窍。吾前开示云;“虚室生自”,光非白邪。但
有一说,初未见光时,此为效验,若见为光,而有意著之,即落意识,非性光也。子不
管他有光无光,只要无念生念。何为无念?干休干处得;何为生念?一念一生持,此念
乃正念,与平曰念不同。今心为念,念者现在心也。此心即光即药。凡人视物,任眼一
照去,不及分别,此为,性光,,如镜之无心而照也,如水之无心而鉴也。少刻即为“
识光”,以其分别也。镜有影已无镜矣,水有象已无水矣。光有识尚何光哉!
子辈初则“性光”,转念则识,识起而光杳无可觅,非无光也,光已为识矣。黄帝曰:
“声动不生声而生响”,即此义也。《楞严推勘入门》曰:“不在尘,不在识,惟选根
”,此则何意?尘是外物,所谓器界也。与吾了不相涉,逐之则认物为己。物必有还,
通还户牖,明还日月,借他为自,终非吾有。至于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明还日月,见
日月之明无还也。天有无日月之时,人无有无见日月之性。若然则分别日月者,还可与
为吾有耶。不知因明暗而分别者,当明暗两忘之时,分别何在,故亦有还,此为内尘也
。惟见性无还,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则见性亦还矣。还者还其识念流转之见性,即阿
难使汝流转,心目为咎也。初入还辨见时,上七者,皆明其一一有还,故留见性,以为
阿难拄杖。究竟见性既带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传送识、阿赖
耶识),非真不还也。最后并此亦破,则方为真见性,真不还矣。子辈回光,正回其最
初不还之光,故一毫识念用不着。使汝流转者,惟此六根,使汝成菩提者,亦惟此六根
。而尘与识皆不用,非用根也,用其根中之性耳。今不堕识回光,则用根中之元性,落
识而回光,则用根中之识性,毫厘之辨在此也。用心即为识光,放下乃为性光。毫厘干
里,不可不辨。识不断,则神不生;心不空,则丹不结。心净则丹,心空即药。不著一
物,是名心净,不留一物,是名心空。空见为空,空犹末空,空忘其空,斯名真空。
第十一章:坎离交媾
凡漏泄精神,动而交物者,皆离也。凡收转神识,静而中涵者,皆坎也。七窍之外走者
为离,七窍之内返者为坎。一阴主于逐色随声,一阳主于返闻收见。坎离即阴阳,阴阳
即性命,性命即身心,身心即神照。一自敛息精神,不为境缘流转,那是真交。而沉默
趺坐时,又无论矣。
第十二章:周天
周天非以气作主,以心到为妙诀。若毕竟如何周天,是助长也,无心而守,无意而行。
仰观乎天,三百六十五度,刻刻变迁,而斗柄终古不动,吾心亦犹是也。心即璇玑,气即众星。吾身之气,四肢百体
,原是贯通,不要十分着力。于此锻炼识神,断除妄见,然后药生,药非有形之物,此
性光也。而即先天之真气,然必于大定后方见,并无采法,言采者大谬矣。见之既久,
心地光明,自然心空漏尽,解脱尘海。若今日龙虎,明日水火,终成妄想。吾昔受火龙
真人口诀如是,不知丹书所说更何如也。
一日有一周天,一刻有一周天,坎离交处,便是一周。我之交,即天之回转也。未能当
下休歇,所以有交之时,即有不交之时。然天之回旋也,未尝少息。果能阴阳交泰,大
地阳和,我之中宫正位,万物一时畅遂,即丹经沐浴法也。非大周天而何 ? 此中火候,
实实有大小不同,究竟无大小可别。到得工夫自然,不知坎离为何物,天地为何等,孰
为交,孰为一周两周,何处觅大小之别耶。总之一身旋运,虽见得极大亦小,若一回旋
,天地万物,悉与之回旋,即在方寸处,亦为极大。金丹火候,要归自然。不自然,天
地自还天地,万物各归万物。欲强之使合,终不能合。即如天时亢旱,阴阳不和。乾坤
未尝一日不周,然终见得有多少不自然处。我能转运阴阳,调适自然,一时云蒸雨降,
草木酣适,山河流畅,纵有乖戾,亦觉顿释,此即大周天也。
问活子时其妙,必认定正子时似着相,不着相不指明正子时。从何识活子时,即识得活
子时,确然又有一正子时,是二是一,非正非活,总要人看得真,一真则无不正,无不
活矣。见得不真,何者为正,何者为活耶。即如活子时,是人所时时见得的。毕竟到正
子时,志气清明,活子时愈觉发现。人未识得活的明了,只向正的时候验取,则正者现
前,活者无不神妙矣。
第十三章:劝世歌
吾因度世丹中热,不惜婆心并饶舌。世尊亦为大因缘,直指生死真可惜。
老君也患有吾身,传示谷神人不识。吾今略说寻真路:黄中通理载大易,
正位居体是玄关。子午中间堪定息,光回祖窍万神安。药产川原一气出,
透幕变化有金光。一轮红曰常赫赫,世人错认坎离精。搬运心肾成间隔,
如何人道合天心。天若符合道自合,放下万缘毫不起。此是先天真无极,
太虚穆穆朕兆捐。性命关头忘意识,意识忘后见本真。水清珠现玄难测,
无始烦障一旦空。玉京降下九龙册,步云汉今登天关,掌雷霆兮驱霹雳。
凝神定息是初机,退藏密地为常寂。
吾昔度张珍奴二词,皆有大道。子后午前非时也,坎离耳。定息者,息息归根,中黄也
。坐者,心不动也。夹脊者,非背上轮子,乃直透玉京大路也。双关者,此处有难言者
。地雷震动山头雨者,真气生也。黄芽出土者,药生也。小小二段,已尽修行大路,明
此可不惑人言。
昔夫子与颜子登泰山顶,望吴门白马,颜子见为疋练,夫子急掩其目,恐其太用眼力,
神光走落,回光可不勉哉!
回光在纯心行去,只将真息凝照于中宫,久之自然通灵达变也。总是心静照定为基,心
忘气凝为效,气息心空为丹成,心气浑一为温养,明心见性为了道。子辈各宜勉力行去
,错过光阴可惜也。一日不行,一日即鬼也。一息行此,一息真仙也。勉之!勉之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1)
参考资料
1. 清道教乩书和善书 .中华五千年[引用日期2015-11-30]
2. 陈继权:《荣格分析心理学与《太乙金华宗旨》之曼陀罗思维》
3. 荣格与佛教关系之浅析 .论文网[引用日期2015-11-30]
4. 《张其成全解太乙金华宗旨》(张其成)【简介 .当当网.2021-01-01[引用日期2
021-08-29]
太乙金华宗旨
【 在 lelebaba (乐爷) 的大作中提到: 】
: 谁讲的好?求推
--
修改:shuitianyi FROM 1.91.72.*
FROM 1.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