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释觉意三昧名第二
问曰。云何名为觉意三昧。何等是意。菩萨觉是意故。即得具足三摩提耶。且复诸法无
量。何以但对意用觉以明三昧。答曰。觉名照了。意名诸心心数。三昧名调直定。行者诸心
心数起时。反照观察不见动转。以是义故名为觉意三昧。如所问言。诸法无量。何以但对意
用觉以明三昧。不论余者。答一切诸法虽复无量然穷其本源。莫不皆从心意识造。所以然者。
有人言。若初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为心。次筹量分别名曰意。了了识达名之识。是为心意
识之别。如是取者。即堕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中。若能了知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则心
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若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则意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若识中不有
意亦非不有意。则识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是心意识。非一故立三名。非三故说一性。若
名非名。则性亦非性。非名故不三。非性故不一。非三故不合。非一故非散。非合故不有。
非散故不空。非有故不常。非空故不断。是故心意识不断亦不常。若不见断常终不见一异。
是故说意者。即摄于心识义。一切法亦然。若能深心观察。破意无明则余痴使亦皆随灭。是
诸法虽复众多。但举觉意以明三昧。其义苞含靡所不摄也。复次如经中说。云何名觉意三昧。
于诸三昧中。得七觉意故名觉意三昧。所言诸三昧者。一切法皆是三摩提。以诸法本来常寂
不动故。复次三摩提略说者。有三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三出世间上上。世间三摩提
者。所谓欲界散心中。十大地定数欲界定未到地定。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出世间三
摩提者。谓背舍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超越等行行观炼熏修禅。乃至慧行三十七
品。三解脱门。四谛十二因缘等三昧。出世间上上三摩提者。所谓十力种性三昧。首楞严等。
百八三昧。乃至如十方界微尘等数三昧是为三种三摩提。摄一切法。即是一切法故名诸三昧。
云何得名七觉意。七觉意者。一择觉。二精进觉。三喜觉。四除觉。五舍觉。六定觉。七念
觉。是为七觉。七觉之义乃有多途。举要略明不出六种。何等为六。一者因闻七觉。二者修
行七觉。三者会理七觉。四者起方便七觉。五者入法门七觉。六者圆极七觉。第一因闻七觉
者。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毕竟清净。而诸众生无能知者。若遇诸佛菩萨及善知识说一切诸法本
来空寂。是人闻已即大惊悟。因是了达心及诸法一切三摩提。毕竟清净空无所有得七觉意。
是人因闻发故故名因闻七觉。第二修行七觉者。若行人。虽知心及诸法一切三摩提。空无生
灭而倒想犹起。随所起念。常以七觉调适。修心反照观察。以观行调适。故即便豁然觉了。
心及诸法一切三摩提。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如大涅槃。是则名为修行七觉也。第三会理七觉者。
若人藉此信法二行因缘。悟心及诸法一切三摩提。理同一真如。而知真如亦非真如。若觉悟
真如者。则于真如之理具七觉意。是以不住真如实际作证。是则名为会理七觉也。第四起方
便七觉者。若行人得理无证怜愍众生兴心万行。随有所行悉知寂灭。虽知无住无行而以七觉
善巧修一切自利利他三摩提行。如空中种树。是则名为起方便七觉也。第五入法门七觉者。
菩萨若能如是不依心及诸法一切三摩提。若真若俗。即是具足二空之观。得入中道。双照二
谛随心所念。则自然出生一切十力种性诸三昧等。而亦不得诸三昧相。所以者何。诸陀罗尼
相空。诸三昧诸三昧相空故。于一切陀罗尼三昧功德智慧中。心无住着。是则菩萨七觉分分
圆显。故名入法门七觉。亦名开佛知见。若能开佛知见。则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十住十行
十回向十地及等觉清净禅中。是故得名入法门七觉也第六圆极七觉者。若菩萨摩诃萨。住金
刚三昧清净禅中。朗然大悟得一念相应慧。寂然圆照一切了了分明。是名圆极七觉。亦名无
上妙觉。亦名无学七觉。以如是等诸七觉义故。菩萨从初发心。所有观行法门。终至极果通
名七觉意。亦名观心相。亦名反照识。如是等种种名字无量三昧者。秦言调直心。亦名常寂
定。如明镜不动静水无波。若对众境影像。皆现心亦如是。性虽明净以念动故。则无所照。
了因上修习。即得念无动转。普现法门。对此定已心无邪曲。名为三昧。故云觉意三昧
--
FROM 123.1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