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帖可能含有一些批评的意味,师兄却能坦诚回应,足见心性宽厚。
从师兄所言之理,又思考了一些:
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仅从这句话字面的含义来说,并非是不见任何相,而是“见”诸相非相。“见诸相非相”这句话怎么去理解? 首先这句话,并不是一个主观的约束,比如硬要去否定一切见相,或者见到各种相,心要能保持不动,不去执着,并认识到它们的虚妄等等诸如此类。相反呢,这句话是在描述一个客观的状态,也就是当一个人真实的见到“诸相非相”之时,可以认为是见如来。那什么是“见诸相非相”的状态呢?佛陀境界,难以妄拟,试着举一个可能不恰当的浅显的例子,比如我们看到手里接通的手机吧,如果只能看到肉眼所见的这个手机,那是“见手机相”;但如果我们还可以看到手机外在信号的电磁场分布,那么相对于“手机相”来说,可以称之为某一种“见手机非相”,注意在古汉语中,“非”字含义隽永,有“不是”“否定”的意思,也有“对当前的否定,而确立另外一种存在”的意思。个人认为,在佛陀境界上,佛陀看手机,绝不只是看到了肉眼所见的手机相,而是真实的看到了手机的“非相”,那么佛陀看到了什么样的“非相”,怎样看到的“非相”,从物理学的角度,也许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可能是佛陀占位在了一个特殊的时空坐标系,从这个参考系的视角,可以看到了手机的各种“非相”,另一种可能是佛陀具有广大神通,可以看到手机本身在所有时空维度上能够呈现的所有可能表相(例如,局限在电磁波谱来说,视角从可见光频段推至于一切频段)。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我们通过修行,可以看到或者感受到,普通人肉身眼耳身意感知之外的东西的时候,只要不去执着于所见和所感,则其实是一个值得高兴的修行进步,因为意味着对外感知维度的扩展,可以初步的去见某种“非相”。
而“见相”或者说“见非相”,本是一种客观状态,“着相”或者说“执相”,则是一种主观意识,意味着“心动了”。见相未必着相。心不动不取,则免其着相。
【 在 stage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的很好,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知道和行到是两码事,知道是方向,行到是终点。如果在相上执取,方向就错了,这是我发帖的本意。当然针对的是禅宗的修行路径。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1」
--
修改:Fano FROM 117.12.202.*
FROM 117.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