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这句话的第二种理解是,心里什么都不想,大脑一片空白,没有对错、善恶等明显的二元对立观念,感觉就像虚空。可是由于缺乏证悟的智慧,因此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很重要。修空性的人,无论大圆满、大手印,还是禅宗的禅定(禅定的种类很多,禅宗的禅定级别非常高),都要避免“若空心坐”。
这种状态,与佛经讲的开悟,表面上极其相似,甚至可以找到与之相应的词汇。有些人修行经验不足,进入这种状态时,误以为自己开悟了,实际上只是停留在阿赖耶识上面,仅仅内心非常平静而已,属于“无记空”。所谓无记,是指既非善又非恶。而证悟一定要具备智慧,这是无漏的善。
怎样判断自己是落在了无记空,还是证悟了空性?对于证悟者来说很简单,回头一看就会发现两者有很大区别。不过,只有达到证悟的层次,才有机会回头看;还未证悟时,前路尚且不知,何谈往回察看?此时全靠文字和语言来分辨,但是,语言文字无法准确表达证悟的境界。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采用一种间接分辨的方法。“空心不思”没有提升的空间,即使修上十年八年,无非心很平静而已;信心、出离心、菩提心非但不会增长,甚至还会衰退。相反,证悟的智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地到十地境界会越来越清晰,信心、慈悲心也会逐渐增长。
《坛经》的其他版本中另有两句话,“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足以印证第二种理解。“迷人”,指尚未开悟的人;“百无所思”,指没有任何思考,没有善恶等念头。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些未开悟者,空心静坐,没有任何念头,自称这种状态是大般若。下面一句“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不要跟这种人交流,他们持有邪见。
另外还有一句“不思善,不思恶”,这与“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表面上非常相似,描述的却是证悟的境界。不思考善,不思考恶,什么都不思考,当下的那个就是证悟。这是《坛经》特别重要的一句话。大圆满有几个区分,目的是让修行人避免走错路,其中一个是法身和阿赖耶识的区分。《坛经》没有这种说法,但这句话讲的就是法身与阿赖耶识的区分。
我认为禅宗不仅仅属于显宗,而是融合了显宗与密宗,很多观点、修法都和大圆满一模一样。回顾禅宗历史上著名的慧可法师、惠能大师等几位祖师,以及后来证悟级别同样很高的高僧大德,他们的证悟方法,根本不属于显宗,而是与大圆满完全一致。
打个比方,藏传佛教历史上证悟大圆满的绝大多数是藏族人,如果把其中一个人的名字,换成禅宗师父,把他证悟的故事放进禅宗的书里,你绝对会认为这是禅宗的公案;反之,如果将某个证悟禅师的名字,改成龙钦、多吉这类藏族名字,放在大圆满传承上师的故事里,同样谁也分辨不出来。因为禅宗的证悟方法,确实与大手印、大圆满一模一样。
然而最大的遗憾是,如今有多少人能分清楚“空心静坐,百无所思”和“不思善,不思恶”?不是嘴巴上——嘴上说很容易,而是从自己的体会上分清楚。这样的人一定有,但是恐怕非常少。禅宗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法门,对于虔诚的佛教徒而言,值得用生命去保护它。
大家一定要知道,“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是证悟空性的一个误区。就像在路上看到交通标志,提示前方有急转弯、下坡、暗冰等危险,今后无论修大圆满、大手印,还是修禅宗,对此一定要倍加警惕;否则,误以为自己已经开悟,永远困于其中,就太可惜了!
以上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解释了敦煌本“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并结合大圆满的法身与阿赖耶识的区分,同时援引《坛经》其他版本加以佐证。今后大家修行时,切记一定要注意!
四个阶段性目标,难度最高的当属最后一个——证悟。证悟时,要么走大圆满、大手印的路,要么走禅宗的路。若按普通显宗的方法,则是利用中观推理。中观有很多思考方式,用这些道理加以分析、逻辑推理,最后可以将我们原有的观点、所有的执著全部推翻。
届时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都不对,那什么是对的?接下来的方向在哪里?普通显宗会说,语言无法表达。最关键的地方不了解,怎么学?又如何去证悟?按照显宗的方法,可以修四念处等等,修很长时间——最快三个无数大劫之后,才可以成佛。
三个无数大劫是多长时间?一个大劫约等于12到13亿年;“无数”是1后面带59个零,共60位数;三个无数大劫,则是这60位数乘以12亿年,再乘以3。这是成佛最快的时间,不可能再快了,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面对这个天文数字,真的让人感到失望甚至绝望。花三五年修加行,大家都难以忍受,何况三个无数大劫!
其实“三个无数大劫”只是一种表达方法,带有一些含义,实际上并不需要那么长时间。如果修禅宗、大圆满、大手印,很快就可以成佛,这让我们看到一些希望。
--
FROM 114.21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