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能建立。若无智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故,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使愚者悟解心开。迷人若悟心开,与大智人无别。
“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心修持这个法——“内外不住,来去自由”的修法,达到“内外不住,来去自由”的境界,则与般若波罗蜜多的内容无有差别。
若能做到“能除执心,通达无碍”,意味着实现了般若波罗蜜多的内容,亦即内心境界与佛经讲的大般若毫无差别——大般若讲的是我现在证悟的境界,我证悟的境界就是大般若的内容。
最初闻思时,我们通过佛经解读心的本性;证悟以后,可以反过来通过自己的内在境界解读佛经乃至整个世界。那时将不再需要文字,禅宗也说“不立文字”,因为文字的作用是让我们明白证悟的境界,当自己内心找到了这个境界,文字自然再无用武之地。
这段经文中的“本无差别”很有意义。我们阅读佛经,观照自已的体会,然后两相对比,就是将般若波罗蜜多的内容与自己的修行境界对比,如果两者吻合,说明自己已经开悟,体会到了大般若。
如前所述,般若讲“无念、无忆、无著”,但是我们在未开悟的无记禅定中,也能找到类似的感觉——这是一个极易混淆的误区,因此证悟必须要有善知识指点。即使惠能大师这般利根者,也需要上师,只是不必多说,仅凭只言片语,便可恍然大悟;我们普通人更需要上师,修行的路上有很多弯路、错路,仅以自身能力很难明察,依靠上师才能正确辨别。
好比在一条陌生的路上行走,只清楚经过道路的情形,对于未经之路,仅大概知道多长距离、多远能到哪个目的地,但是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同样,因为我们尚未经历证悟这段路,无法辨别正确和错误的“无念、无忆、无著”,看不出自身境界与般若波罗蜜多有无差别,因此必须找到一位走过并熟知这条路的人——上师。
当自己稍有体会时,汇报给上师,让其印证是否“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当初五祖弘忍大师让弟子们观察自己的心——寻找心的本性,找到答案后写出体会,其中六祖和神秀大师的偈子广为人知。大圆满也是如此,上师不会讲心的本性应该是什么样,而是让弟子自行打坐,观照内心,当找到类似于证悟的体会时,便向上师汇报。
《坛经》短小精悍,大有深意。字面意思不难解释,从未学佛之人——诸如大学教授或某领域的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可以进行讲解;然而真正的内涵,只有证悟者才能传讲。假如我不了解大圆满和大手印,也很难讲解。
“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全部佛经可以分为十二种类型,通常称做“十二部经”。所有的经书、文字,小乘、大乘,以及十二部经,都是根据人的情况设置安排的。人的根机千差万别,为了与之相应,大乘、小乘以及不同的佛经由此应运而生。
“因智慧性,故能建立。”因为人类具备智慧,所以佛建立了这样的体系。
总体而言,人是有智慧的,可以思考,有能力通过闻思修获得更高的智慧。这是人类与动物、饿鬼等其他众生的不同之处,也是佛法出现的基础。
“若无智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此处的“万法”指佛法。如果没有具备智慧的人,佛不会讲八万四千法门,甚至佛法根本不会出现。
敦煌本用的是“若无智人”,宗宝本等其他版本则是“若无世人”,两者都可以,不过我个人认为“智人”更接近原意。前一句“因智慧性,故能建立”接“若无智人”,这样内容连贯,更易理解;其他版本“若无世人”,意思是如果六道轮回中只有地狱、饿鬼等,而没有人类,佛法不可能出现,因为这些众生听不懂。
“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由此可见,佛法根据人而兴起,所有的经书也是为人类而宣说。简而言之,佛法皆以人为本。
当然,佛陀是所有众生的导师,但在六道轮回中,唯有人和天人能够听懂佛法。佛陀以人的身份出现,直接与其对话、受其教育者是人,因此佛陀被称为人天之导师,而非六道之导师。同时,佛陀慈悲,并未放弃其他道的众生,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予以摄受。
“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故,智为大人。”只是人类当中,有稍嫌愚钝的,也有颇具智慧的;前者为小根机,后者是大根机。虽然人的智慧有大小之别,但相较其他众生,人类还是一个具备智慧的群体。
“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使愚者悟解心开。”尚未证悟的人向证悟者提问,证悟者对其讲法,使未证悟者得以开悟。
“迷人若悟心开,与大智人无别。”迷人若能证悟,便与大智者无有差别。因此,所谓的愚人或小根机者是暂时的,最终都会证悟,到那时如同百川入海、河海交融,将不存在大小根机之别。
--
修改:hhy475 FROM 218.4.202.*
FROM 218.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