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卓月星空网友,你好!我已经让小孩子给我下载了《说文解字诂林》,我现在正在熟悉中,多谢你了!
回复天机蓝网友,你好!原来你看的是这三本佛经呀!这可是整个佛学体系中最高的般若(大智大慧)部的经典,是六波罗密(从凡夫到达彼岸成佛的六个步骤)中的最后一步!那当然是最最高深的内容噢!而且,在我们的思维习惯中,总是询问或追问"这是什么",需要的是一个肯定的答案。而这三部经典只告诉你"这不是什么",给你们的总是一个否定的答案,却无论如何也不给岀一个"是什么"的肯定的答案。不要说初学者摸不着头脑,就是一些老修行,也还在拼命地用肯定的思维模式去希望寻找肯定的答案,结果可想而知。唉,不说佛学了。
这样吧,学道的关键也是在于改变思维模式。所以,我以前说过,不要再用自己原有的固定思想去思考天道,那是远远不够的,等于拿一个手电筒的光要去照明杭州西湖。要努力扩大心量,要尝试着顺着我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当然,也要回过头来反思我的思路是不是合理对路。千万不要因为我的思路对于你们来说没走过也不习惯,就不去尝试着走走看,那可就永远原地踏步啰。
更加不要拿经书上的一些话,硬套在自己的原有观念上,用自己固有的立场观点来理解经典,把经典上的任何话,或添字或减字或瞎翻译,都理解成了自己原有的思想观念。这样的话,非但永远理解不了经典的原意,还会不断强化自己的固执。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学习过程中务请留意。
浙江张松法 2014-2-9 回复(1)
是哦,一谈起佛经就心累得很,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基础,不安修行的步骤,一味的追求明心见性,而我又是一个执着之人,弄不懂就寻根究底,陷入自我意识的混乱,因为还没踏出第一步就想进行最后一步,结果摔得很惨,现在明白了凡事都有个过程,一步登天 好高骛远反而适得其反,等有时间了,在慢慢修佛经
天机蓝 2014-2-10
138楼. 回复天机蓝网友,你好!
正是正是,佛经的理论更加高深,记得赵朴初大居士在一本书上讲到:同样是佛学,法性宗认为一切皆空,一切皆是虚幻不实,而法相宗认为,地水火风这些物质皆是实有,并且遍满十方虚空。今天我特地翻了一遍赵朴初的《佛教常识答问》,却没找到这句话,想必出在别的书上。象这些看上去似乎很矛盾的理论,的确让人非常心累。
但是,如果理论不通不全不透彻的话,修行肯定无法进行。如同从上海去北京的路线图弄错了,就很难到达北京了,而且越拼命用功,错得越离谱。
相对而言,儒道二家的理论稍微简单些,但也不是上面网友所说的“五贼取一贼众多欲望取一个目标”这么简单。我这里绝没有批评谁的意思,只是想说明即使是儒道二家的理论,也是很深很难的。我的前辈老乡海宁王国维,人称“国学大师”,也曾感叹“儒家经典总让人似懂非懂”。(好笑的是,居然有人说我是王国维转世,因为我祖籍海宁斜桥镇,我可当然不承认!)。
你看,单单是“道的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很难!何况下面“心死于物”!!!今后还要讲解儒道的相同之处,以及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又有那些。
如果能够先学通儒道的理论,今后再学佛学,相对就可以轻松很多,等学通了理论再实修实证,则又轻松多了。
《阴符经》是儒道理论的浓缩,先下点功夫学通这本经,我保证,今后受益一定多多。
我今晚主要是答疑,等过了正月十五再讲下一堂课。如果网友你要提问的,现在就可以打包提出来了。其他网友也一样,不用客气,有什么就问什么好了。
浙江杭州张松法 2014-2-10
139楼. 能听到张老师讲课很是荣幸。作为学生难免有问题要拿出来指教了。先生讲的无我,无中生有,是很接近道的,我是赞同的。但是方法过程却绝不敢苟同,先生对绝利一源的绝利两字的解释实在太过牵强,我来说下我的看法。阴符经最关键的两个字是 机和目。机,时机,方法也。目,见识,明理的意思。 先生对绝利一源的绝利两字作断绝,利益解释,而我认为是全部利用的意思。瞎子之所以耳聪不是他断绝了眼睛视力这个利益而耳聪,是因为瞎子如果要了解别人,社会他必须只能依靠利用耳朵,所以他将(心)精神意念全部集中利用耳朵上,这样时间长了耳朵自然聪。聋子之所以目明,也不是因为他断绝了听力这个利益,而是因为他只能必须依靠利用眼睛了,所以将(心)精神意念全部集中利用到眼睛上,时间长了,眼睛自然明目。如果瞎子聋子对他人事物漠不关心,不懂的利用眼睛耳朵,那么和常人没什么区别。这是从阴符经上对绝利两字的解释。再从现实中来看,凡事事有所成的人无不是先懂得了时机和方法,将自己的(心)精神意念集中利用到一处才功成名就的?文人如此,武人如此,商人如此,政客如此,谁不是这样的呢?而不是如先生所说,他们不是先断绝了一个小利益,然后获取大利益的,先生再回头想想,绝利作断绝利益,通顺吗? 所以阴符经告诉我们,当我们明理懂得并掌握时机和方法,将(心)精神意念集中利用到一个地方,时间长了,必会有大成就效果的。
沙市木有比亚 2014-2-10
--
FROM 42.63.20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