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楼. 各位网友道兄,大家好!
关于无我这个说法,大家在最初面对这个说法时,由于受到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这些极思想的误导,又由于受到学“空观”的影响,总觉得无我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要达到无我会很难很难。
其实,大家每一个人都有过无我的体验。天机蓝网友,你在“代入”他人角色的时候。长安游网友,你在很投入的作诗的时候。还有,你们在风景区旅游,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的时候,你们也都上学读过书,当你们在认真思考一道作业题的时候,还有,当你们在饶有兴趣的看电影电视或者看书玩游戏的时候,就已经是无我了。这些,你们都经历过的,对不对?
但问题是:
你们在“代入”他人角色时,又会被他人的角色激起了情绪,而这个情绪又充塞了自己的心头,在这种情绪下,又会不由自主的做出了某种言行。
或者,在作诗.旅游.做作业.看影视剧.玩游戏时,一旦碰上了不合胃口.不顺己意.出现麻烦.困难.挫折时,又难免会意气用事.
最常见的是:
1.当别人在自己面前做出了某些在自己看来是不当的言行时,就会嫌别人什么话讲错了,嫌别人什么行为做错了,于是自己也开始生气了,接着,自己的不当言行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了.
2.当见到可欲的东西时,如钱财.食物.贵重物品.稀物.美色等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开始“心生于物”,于是,也就有了想将它占为已有的念头。
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二种“有我”:1.由别人的“错误”激起了自己的情绪,再由自己的情绪引发自己的错误。2.看见可欲的东西激起了自己的贪欲,再在私欲贪婪的驱使下,做出了错误的举动。(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如此,我只是举例说明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归纳:当涉及自己的切身的利害得失时,难免就“有我”了,当不涉及自己的利害得失时,就是个旁观者,也就是“无我”了。
每次我讲课到这里,我不得不要狠批两种教条式的说法:1.千万不要有情绪呀!2.千万不要起贪心呀!(还有一句更教条的:“你不要执着呀”!)。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能没有情绪?谁能不起贪心?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却要求他无情绪无贪心,那不是在用仙佛的标准来要求凡人了吗?所以,我一直都在说,产生情绪和私欲是很正常的!也是必须的!
我只说过,不要让自己的情绪私欲蒙蔽了自己的思想,要抛开这些情绪私欲,也就是要抛开自我,做到无我,对不对?我并没有说,不可以产生情绪私欲,对不对?我只说过,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私欲,别让情绪私欲影响了自己的智慧,我并没有说,要克制住自己不产生情绪私欲,对不对?各位可以去查一查我以前所有的讲课帖子,是不是这样说的!
我更没有说过,要压制住自己的情绪私欲和脾气,一旦感觉自己有了情绪私欲和脾气,就赶紧用更强的意志力将其压住,我从没有这样说过,对不对?我所碰到的大部分自以为修道的人,为了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有道的样子,就是这样靠硬压制住的,而一旦暴发岀来,那比谁都厉害。
明白了以上道理,我们就可以来比较分析一下“无我”“有我”了。
浙江杭州张松法 2014-3-16
太有道理了
虚静传说 2014-10-24
--
修改:jiazhihui FROM 42.63.52.188
FROM 42.63.5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