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原研药和仿制药的主要区别
【 在 xung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拜耳的说明书上面公布了测试人群14000多例,测试时长平均19个月,最长60个月。副作用描述有厚厚好几页。
: 国产仿制的说明书就1页,测试人数多少没看到,看几个上市公司的仿制研发成本公告,花了900万到1500万不等。
: 这个药一旦无效,就是一条条人命。
: ...................
倒也不是无效,
一致性评价看的是跟原研药相比,在人体血液中或者代谢物中,药物浓度是不是有比较大的差距。
如果差距不太大,就能通过一致性评价。
所以从逻辑上讲,两者药效肯定不是完全一致的。
--
FROM 125.34.220.*
【 在 heavenlake 的大作中提到: 】
: 夸大辅料作用,治病主要是药主要成分,辅料就是一个载体而已。
你这话说的。。
相同的主要成分和辅料,剂型、给药途径、处方工艺有一点不同 疗效差别就很大
改变剂型、给药途径、处方工艺都属于二类新药了
--
FROM 125.34.220.*
【 在 swiminriv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同意你说的
: 这东西是双刃剑
: 现在的做法都比较极端化,难以兼顾,虽然上面讲的都是既要又要还要,实际上反而更极端
: ...................
后边集采的方式还会改革 会趋向缓和 给药企生存和获利的空间 目前的做法太极端了 中不中都是死
--
FROM 125.34.220.*
【 在 mmx171 的大作中提到: 】
: 医药板块已经见底了,昨天胰岛素集采的结果出来,甘李药业中标6个,更关键的是这6个标价竟然都是涨的,大家还是希望国产药能越来越好
这才是合理的发展策略
哪能又想马儿跑得快 又想马儿不吃草
--
FROM 125.34.220.*
【 在 cryingleaf 的大作中提到: 】
: 引数据太专业了吧 :)
: 累且不讨好
:
某些研究也不一定靠谱,
RCT基本不做头对头的优效性比较,怕得罪人,都是做阳性非劣效比较或安慰剂优效;
真实世界研究操作的空间太大了,基本就是大主任们发文章搞关系用的,做不出“满意”的结果是不会发表的。
--
FROM 125.34.220.*
【 在 whisvend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用服用,就是放在一个杯子里面,过段时间测量溶出度,达到原研85%就算过关,达不到的话推荐了很多种优化方法,比如加强搅拌,提高温度等等
BE要做人体试验的 一般是几十个人
--
FROM 125.34.220.*
【 在 boruo 的大作中提到: 】
: 呵呵,哪里的检测?上报给谁?
: 和什么药做疗效的对比?有国家强制执行的标准?
:
有一说一,这个是有标准的,不论试验的设计,试验的操作过程、结论的判定 还是结果的递交 都有指导原则
不是儿戏
可以查查“长生生物”数据造假案,这后果不是开玩笑的
--
FROM 125.34.220.*
【 在 dragonfire1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以我制造业20年的经验来说,德国造假的概率是5%,美国是10%-15%,国内企业?不好意思喔,80%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722事件之前是这样,之后就严格多了 没人敢冒这个险
--
FROM 125.34.220.*
【 在 boruo 的大作中提到: 】
: 呵呵,哪里的检测?上报给谁?
: 和什么药做疗效的对比?有国家强制执行的标准?
:
临床试验,从方案审批开始、到受试者入组、到数据治理、统计分析、试验结果汇总和递交,都是国家药监局在负责监管。
对照物的选择 也有要求;
可以选择一线治疗的药物,做非劣、等效、优效;
也可以选安慰剂做优效;
也可以不选对照组,自己定一个目标疗效。
--
FROM 125.34.220.*
【 在 RE2008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知道喷 亲历 对症了 原研仿制疗效没差异 开始大夫也叨逼叨要原研进口的 可是太贵了 后续就抱着试试心态换的仿制 疗效没任何差异 甚至更好(估计剂量大的原因)
: 不对症啥都没用 就知道嘚嘚 狗屁不懂的 瞎误导的 你有钱买原研的没人拦着 混淆视听就是坏!!!
药效看的是群体效应 从不看个体
--
FROM 125.3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