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这种村里的矿被卖了的,我知道的有两种。
一种是当时给了一点钱把人打发了,比如我姨过去是大队的会计,我姨夫是村建筑队干活的,他们自己回家的时候都没干满15年。后来到九几年的时候国家搞过一次类似转正,给大队干活的人还有那种代课老师以及赤脚医生啥的,对于已经回家的人是干够了15年的给他们转了,后来这部分人有退休金,不够15年的给了一点钱就算了。建筑队那个也是,人走的时候给了点钱,那个建筑队后来没有了。
还一种是跟着走了,比如我舅舅当时也是跟着建筑队,后来建筑队在变成建筑公司的时候说人可以走可以留,他没走,现在已经退休了。
那些所谓农村里最后被买了的所谓企业,历史上看好多是集体的流转,一定会留着各种原始记录,在流转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安置人也有记录,不然哪天被告资产流失怎么办。另外原则上说即使是不满15年的人,他们仍然可以翻查记录去补保险然后办退休,但这些人普遍没有钱,特别是如果还有单位欠费的情况,如果破产了反而好一点,说国家有个池子能接着。
最麻烦的是那种真的是老板自己干的然后又跑了,比如有人在村里开了个小卖部,雇了俩人干了两年,后来老板跑了小卖部关门了,确实没人管,就算是现在也不是所有的小本买卖有社保,跑了就是没了。老百姓对于吃公家饭的概念不是平白形成的,那是多少年下来琢磨出来的公家比私人靠谱,要不老人干嘛迷恋编制,包括年轻人等岁数大了想法可能也会变。
【 在 zhuxianjian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的就是八九十年代的20-40岁的这些打工的,那时绝大部分人都没有上大学,
: 一些在大企业获取还有档案,但是在农村的小工厂、或者工地的农民工,哪来的人给他们在社保局建档案。
: 你说的还是城市或者在单位干活的临时工或者民办教师。
: ...................
--
FROM 120.24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