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杰的父亲从教育系统教师岗位退休了,本来在务农的胜杰,''顶替''父亲进了教育界工作,户口也转成了供应户,工资收入开始雷打不动,从此再也不必下水田被蚂蟥叮咬了。他工作了一段时间,人白净了,讲话也''文气'了不少,偶回村里,在人们感觉中的形象,提升了不是一点点,感觉身材也不是那么''侏儒''了。于是,就有人来给他说亲,而且不止一个……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顶替''两字有时价值万金。当时国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如果退休,可以由子女''顶替'',也就是顶职,既迁上户口,又安排工作,这是当时拥有城镇户口或国家企事业工作岗位者的一种福利,是城乡二元结构之间一条逼仄的通道,幸运者才有通行证。
当时的政策,如果顶替者也是城镇户口的,那就去顶个工作,如果顶替者是农业户口的,与被顶替者对调,子女就成为城镇户口并进单位工作,被顶替者的户口须迁回顶职子女原来的户口所在地(农村),成为农业户。对农村户口的青年来说,这种顶替是命运的转折。
【 在 huaxinjuedui 的大作中提到: 】
: 父辈是国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包括教育体系),子女不管是哪种户口,都可以顶替的。。
: 只不过,如果子女条件差点,岗位差点而已,门卫,保安,食堂洗碗,这些总干得下吧。。
: 再说教育体系,相比国企,其实是最低端的(那时候老师工资打白条,也就10多年的事)。。
: ...................
--
FROM 125.8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