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一道高考语文真题,太难了,有人知道选啥吗?
BC?
那一年我100,选择题前面全对,文言文部分大把错。
【 在 max2010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记得考了103,完全考蒙了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6s Plus」
--
FROM 115.206.248.*
bd,倒影感觉是傍晚,而不是月光。
d,没有借物言志。没有加戏
--
FROM 223.104.42.*
D好像是女神不对(我觉得),答案不一定是D,但这个印象源自于我当初做题时的想法(对女神的怀疑)还是对答案时的想法,我忘记了。但是D居然唤醒了25年前冥冥中的一点青葱记忆。哈哈
【 在 lushan5436 的大作中提到: 】
: bd,倒影感觉是傍晚,而不是月光。
: d,没有借物言志。没有加戏
--
FROM 115.206.248.*
bd
第一题不太好选,太细节了
【 在 EZhongTian 的大作中提到: 】
: 语文高手来说说这道1997年的高考语文真题,这道题的思路是啥?那一年语文很难。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望洞庭&nb ...
--
FROM 101.224.180.*
我97年高考,语文110+
--
FROM 175.188.184.*
有可能,我其实是理工科的,语文也还可,但识记知识就少很多
【 在 oldgirl 的大作中提到: 】
: D好像是女神不对(我觉得),答案不一定是D,但这个印象源自于我当初做题时的想法(对女神的怀疑)还是对答案时的想法,我忘记了。但是D居然唤醒了25年前冥冥中的一点青葱记忆。哈哈
:
--
FROM 223.104.42.*
B和D
【 在 EZhongTian 的大作中提到: 】
: 语文高手来说说这道1997年的高考语文真题,这道题的思路是啥?
: 那一年语文很难。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 ...................
--
FROM 120.244.160.*
答案:B;D
解析:
【解析】这两道题重点考的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1)题侧重于对两首诗字句的解说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第(2)题侧重于对作品艺术思想的分析,能力层级为E级。
第(1)题,A、C、D三项对两首唐诗字句的解说都很恰当,D项中关于“水仙”的解说,对学生来说也不能算是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因为教材《雷电颂》的注释中就曾提及关于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雍诗“烟波不动影沉沉”句,描写了君山映在湖中的景象,确实也给人风平浪静、凝重的感觉,但它没有点明是在“月光”下;刘诗“潭面无风镜未磨”句,因“潭面无风”,所以给人以一种风平浪静的感觉;因湖面如同一面没有磨光的镜子,所以给人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感觉,但这句中却不曾提到山的倒影。现在B项却将这两句说成“ 都贴切 地描绘了……”,显然这种解说是不恰当的。
第(2)题A、B、C三项对作品所作的艺术分析,都没有什么不恰当之处,而D项的分析就不恰当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确实很多。这两首诗,都抓住了洞庭的特色,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如要说写得“高旷超俗”,勉强还可以,但从这两首诗中无论如何都难以同范仲淹说的“宠辱皆忘’联系起来,这两首诗不同于《岳阳楼记》,并没有抒发个人的胸襟和政治抱负。因此说D项的分析是不恰当的。
--
FROM 115.206.248.*
这题我好像歪打正着。当时考场上奇葩地自认为女神这里说得太详细,又都不是自己知道的领域,觉得十有八九有错。倒是没去领会“荣辱”那里的错误。哈哈
【 在 chenhui2000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题:题君山。
: 君山俨然是雍诗的主角。
: 我认为水仙就是水仙,明确引申指娥皇是有误的,尧舜是黄河一带的部落,娥皇指代也应该是河洛流域,牵强附会不到洞庭湖。
: ...................
--
FROM 115.206.248.*
是的
我在君山生活了三十多年了。
【 在 edmonday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的 那个竹我记得又名湘妃竹 不过不确定是不是同一个湘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2 Pro Max」
--
FROM 117.13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