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问化学大牛为什么最外层八个电子才稳定,少一个为啥不稳定
【 在 zxf 的大作中提到: 】
: btw,勒让德是数学家,当年和拉普拉斯、拉格朗日一起号称巴黎3L,查了一下他去世的第二年门捷列夫才出生只能说数学家已经提前洞悉了这个世界的秘密。
:
你这句话“只能说数学家已经提前洞悉了这个世界的秘密”太搞笑了,数学家洞悉了世界的秘密?那怎么没有诺贝尔数学奖?
没有早期的力学,后面的热学,电磁学,光学,相对论,量子,哪来的这么多的科技,怎么就是数学家提前洞悉的?
--
FROM 111.199.104.*
这个问题要从根源上解释,需要用量子力学。而系统地、详细解释起来,深度达到研究生内容。
对中学生,对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问题,就照着老师教的经验公式记就可以了。
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按照照本宣科的方式教授和学习。
【 在 CiJianSN 的大作中提到: 】
: 为什么原子和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必须是8个,不管电子层数多少?如果因为8个刚好装下
: ,那电子层多一点的点地方,不是空间更大,为啥也是装8个才能装下?
: 8个电子为啥就是稳定结构呢?
: ...................
--
FROM 111.199.104.*
错了,这不是一类问题。
原子核外排布,是孤立原子自身内部电子态问题。
分子轨道理论,是不同原子形成分之后,其间的电子态问题。分子轨道理论常常要借助于孤立原子自身内部的电子态来理解分子中的电子态。如这个C的2s和另一个C的2p形成杂化态等等,其中“这个C的2s”和“另一个C的2p”就是孤立原子的电子态,而杂化态则是分子中的电子态了,也就是说,在分子中,已不存原来孤立原子中的那些电子态了,变成分子轨道态了。
按量子力学,说白了就是如何用形成分子的那些不同的孤立原子的单电子态作为表象,来表征分子中的单电子态—分子轨道。
到了固体(晶体中)中,有所谓的紧束缚方法,它则是用形成固体的那些不同的孤立原子的单电子态作为表象,来表征固体中的单电子态—能带。
分子轨道理论中,经常会用点群来进一步优化这种表示,而固体中,则至少会用平移群来优化这些表示。
【 在 gloream 的大作中提到: 】
: 只对于P区的元素成立吧,可以结合分子轨道理论的成键/反键轨道理解
:
:
--
FROM 111.199.104.*
完全同意,物理学是基础,物理化学课,听老师的话是最合适的,如果非要搞清楚底层或背后的东西,那没有足够的物理知识是不行的。除非修个双学位。
【 在 aryanli 的大作中提到: 】
: 非物理和化学专业的物理化学课,还是在教“是”什么。
: 有些东西,千万不能想“为什么”,智力不够、专业不对口就把自己绕进去了。
:
--
FROM 111.199.104.*
化学里面有搞理论化学的,他们懂,其实就是物理。
【 在 zhuzhuchen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用问化学大牛,这个问题化学给不出答案
:
--
FROM 111.199.104.*
楼主讨论的是有关配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问题,根据你的发言可知你的逻辑才搞笑:
(1)不尊重科学史。勒让德1833年去世,而“配位数”、“八隅规则”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出才提出,电子也是汤姆孙在1897年“发现”,而对于原子结构的研究更是到了二十世纪初之后的事情了。
这不是明显的杜撰篡改科学史吗?
(2)勒让德函数是数学中的球函数微分方程的解。物理、化学、工程中涉及用此函数的地方多得是。照你的逻辑,是不是物理、化学、工程只要用到勒让德函数的地方,则该研究就是勒让德提前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就洞悉了的?
这不是搞笑是什么?
我提到诺贝尔奖是因为该奖奖励的是和实际有关的科学-自然科学。数学是脑子中的逻辑,不是自然科学。数学可以称为是科学中的“玄学”、”哲学“。
所以你的逻辑就是:只要符合我数学”哲学“的,就都是我数学先洞察的,其实这就是一种诡辩。
【 在 zxf 的大作中提到: 】
: 楼主这个问题,勒让德在量子力学还未建立、元素周期表还未发现前就已经数学上解决了,怎么不算提前洞悉了这个秘密?还扯上诺贝尔了,笑死。
:
--
修改:a358 FROM 111.199.104.*
FROM 111.199.104.*
我觉得,这个问题,即使用量子力学,也不太可能从根源上解决的。原子、分子及其离子中的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太复杂了,目前没有描述这种相互作用的万能的严格公式。这正是自然界的奥秘,无穷无尽。
理论化学家一般用组态的方法研究原子、分子及其离子的电子态、结构问题,其精确度随着组态的增多而提高,但组态增多,会带来巨大的运算量,一般课题组是受不了的。
其实化学和材料学中,很多情况下经验法则(从大量实验中总结的)非常好使,快速有效,这也是其经久不衰的原因。
其实科研总是两条腿或多条腿走路,为了适应快速的应用需要,经验法则会大行其道,而要深究内涵,则需要格局,用基本原理花时间细细品味研究,很慢。
估计很快甚至已经开始用人工智能方法来研究了,但这估计也解决不了根源。还是那句话,自然界的奥秘。
我觉得对中学生,就告诉其这是经验规则就好,背后的东西,是科学前沿问题,一直在探索。
【 在 gloream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家长问得肯定不是气态原子离子的稳定性,肯定是简单的小分子离子之间
: 为何一定写成路易斯式那种八隅体的样子。有氮气为啥是三键,氧气为啥顺磁
: 之类的疑惑。
--
FROM 166.111.247.*
是基组,基组用的越多,精度越高,但运算量也巨大。
【 在 gloream 的大作中提到: 】
: 什么组态增多?你是想说基组吗?
--
FROM 111.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