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放假期间,黑屋里并不太平。昨天,黑新社发表长篇评论评论本报的一篇评论文章,文中充斥着对本报的污蔑和不负责任的言论。这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事件,妄图制造事端,挑起传媒界矛盾,通过高压手段限制民间言论自由,其居心可谓叵测。纵观全文,黑新社欲强加罪责于本报,自然免不了漏洞百出。
首先,歪曲事实、恶意诬陷。
作为一家民间媒体,本报的一贯宗旨是“以八卦为根本,讲事实、甩道理,及时准确地在黑屋散布小道消息”。第二次革命期间,绊倒社与多家媒体一同跟进,参与了全程报导。报社记者本着“不怕黑,不怕摸,盯住名媛,连续八卦”的精神,积极的深入群众,揭示牢狱疾苦。如果有人认为第二次革命是一次反动暴乱,本报也只是据实报导,无可厚非。而且自始至终,本报没有卷入革命,更没有对所谓的“反动内容”进行过分宣传。文中的“掀起黑屋第二次暴乱的绊倒社”纯属歪曲事实,并大有乱扣帽子的嫌疑。
其次,断章取义、逻辑不通。
本报在针对粽子文化的评论中,揭示了关机山、免费粥、黄花鱼和鲜橙多等joke艺术现象影响力不如粽子文化的根源。本意是比较几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烘托粽子文化不可忽视的主导地位,并没有贬低其他艺术形式的意思。而且本报用词委婉,“稍显做作”和“做作”有很大区别(对此我有严谨的证明,但篇幅限制,此处省去证明过程),但黑新社却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其用意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果本报言论伤害了某些fans的感情,我们真诚的道歉。本报对黑屋居民的智商和气度抱有信心,相信他们不会被外界报道所迷惑,将一篇人文言论跟政治扯上关系。
最后,还威胁要封杀本报。记得星河曾经说过:你们可以封住我的口,但封不住我的思想,唉,懒得说了。
那么为什么黑新社要这样费尽心机的制造这样的无良言论呢。有分析家指出,随着水木民主化进程的加速,黑屋的强权政治正面临危机。黑新社作为统治阶级的口舌,这次举动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通过打压民间传媒表达一种强硬态势,进而达到“民有怨而不敢言”的效果。另有学者认为,这有可能是黑屋两大势力新一轮较量的开始。众所周知,社团和警署是黑屋的主要统治力量,明里警署掌管囚犯生杀大权,可囚犯却被社团牢牢控制。警署为了从监狱获利,暗中却要受到社团的制约,也就是潜规则。但警匪之间却也不总是那么默契和谐,钩心斗角是常事,甚至在有利益争端的时候还大打出手火并。本次黑新社的异常举动也有可能是警署“打击犯罪”活动的序曲,所谓名不正而言不顺,借着镇压暴乱的名义剿除异己乃是政客们惯用伎俩。如此看来,黑新社这一招隔山打牛可算高明,但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
FROM 211.9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