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胶州湾畔,在农村麦田里长大。
小时候家里没电视,经常钻到邻居看希瑞,
那时候我总梦想能有这样一个美貌、勇气与智慧化身的姐姐。
幼儿园中我显现出表演及舞蹈天赋,在镇上大礼堂的舞台上表演秧歌舞,
我当老头,而班里另一个ppmm当我老伴儿。
其实小屁孩懂个啥,可还闹了几年绯闻。
她老爸好像是公社干部,后来她家搬走了,至今未遇,记忆中只知道她叫思思。
上学了,才发现父母一直没给我取大名。
第一天进教室,老师说你还用乳名不合适,让我回去让我父母起个学名。
在放学路上我想好了一个名字,龙,结合家谱上我们这辈是“绍”字,
于是跑回家说我的名字就自己起了,叫绍龙,妈在洗衣服,说挺好。
就这样,我成了我认识的父母双全的朋友中唯一一个自己起名字的人。
我是一个野孩子,同时又是乖学生,因为老师在我眼里是至高无上的。
那时候的人生理想:将来做一名科学家,军人,工人,农民,以及人民教师。
一天数学老师举了一个25×16的乘法题,可以分解为25×4×4来算。
从此在我幼小心灵中奠定了对理工科的浓厚兴趣。
三年纪的时候发现临班班长长得不错,有心搭讪。
但三年级还没结束,我就跟着大人们来到了山西。
在家乡看海看多了,不希罕,总憧憬着电视里太行山脉的雄伟壮丽。
如今得偿我愿,就搬到了太行山脉脚下,可谁知这一住就是整个青春。
从家乡的乡级小学来到这里的县级小学,跟人打架,把人揍哭,又被人收拾。
这里孩子欺生,若非每次考试都是第一,恐怕就没有我这个外省人的立足之地。
进入90年代,经济在增长,我也在成长,我上了初中,我们家也有了电视机。
不小心迷上了一部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它注定是中国青春剧的里程碑。
大上海都市高中生五彩的生活、冲动的青春挑动着我对花季生活的幻想,
楚楚动人的陈菲儿就是我大白天的梦中情人。
转眼上了高中,对于花季的一切幻想就如童话一般烟消云散。
经历了不少,感受了不少,欢乐也有,痛苦也有,但就是不像花季。
高中还没毕业,我喜欢上了另一部电视剧“七色雨云”。
具体人物和内容我忘记了,但记得它描述的是大学生活,于是新的憧憬萌发了。
当我极其兴奋的踏入梦中的清华园,我四处寻找,
但就是找不到漂亮的女生,白发的先生,于是,憧憬再次如童话般坍塌了。
面对同龄党员的官腔,面对同学们的礼貌用语,面对来来往往的毫无表情的面孔,
我开始怀念高中的生活,那种下了课就趴在栏杆上色眯眯地欣赏漂亮学妹的日子。
于是我在开学的军训其间居然看了一遍“十七岁不哭”的剧本。
人生就像一永不停息的车轮,高中的时候感觉高考就是一道龙门,
跳过去了生活就从此悠然轻松,老师们也天天这么误导,不,是诱导。
如今明白了:
上了大学功课更多,一本书十几节课就要讲完,学习复习都没人管你,全靠自己;
上了研究生,一个项目一个人做,项目经费几十万,我们只拿一点点;
毕业了要找工作,工作了要买房子,买方子要结婚生孩子,养孩子。。。
总之,还要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生会越来越累,没有喘息,考~~郁闷!
不过好在还有一个小黑屋,累了进来玩玩,偶尔还有人bg,也算乐哉!
--
修改:youngdragon FROM 166.111.73.*
FROM 166.1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