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没有人看书,蘸丝们????
我来贡献几个吧
最近先是买了本北岛编的《七十年代》做收藏(以前在图书馆看的,这么多年了还是念念不忘,想买本收藏),然后就开启了我近两个月对中国七八十年代文学作品的阅读。
《1978:激情岁月》作者:孟繁华 更像是一本学术专著,比较枯燥,不像《七十年代》那样有私人化的回忆,不过最大的好处是照着这本书拟了一个书单,后面看的这些书大多都是在这个书单里的
《我们的80年代》作者:汪兆骞 作者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作为一个业内人士,作者写了很多作家八卦,有不少第一手内容,值得一看。
《班主任》作者:刘心武 一本短篇小说集,写作时间大多在1978-1979年之间,所以带着很强的意识形态气息,基本没有什么文字上的美感,我想这应该社会价值远大于艺术价值的书吧,觉得如果不专门搞研究或者对历史感兴趣的话可以不看。
《灵与肉》作者:张贤亮 也是一本中短篇小说集,这本书跟刘心武那本比起来,好就好在“有人味”,里面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而非机器。这本集子里,我最喜欢的是《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有些时候,人的感情真的不如动物纯粹。
《蹉跎岁月》作者:叶辛 贵州插队的知青小说,文笔很好,比较特别的是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的男主角形象,虽然后面无法避免的变得伟光正,但仍然是“有人味”这一点最吸引人。
《今夜有暴风雪》作者:梁晓声 关于北大荒兵团战士的中短篇集子,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感叹作者文笔真好。这是一本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小说,看的时候隐隐感到了《第41》那样的煽情,不禁让冷酷的我对整本书都产生了些许怀疑。不过总体上还是瑕不掩瑜吧,现在这个时代,我还是更想看这种让人热血沸腾而不是丧不啦叽的文学作品。
《芙蓉镇》 作者:古华 这应该是以上这些书里最知名的,除了姜文刘晓庆演了同名电影外,这本书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总体来说感受就是“有人味”、“有特色”,上面几本书里写到的人物,很多想法做法都让现今的人看来匪夷所思,但是这本书里的男女主角让我很有共鸣。
《1966-1976的地下文学》 作者:杨健 其实我找这本书来看的理由非常简单,《七十年代》里一篇回忆录《诗样年华》的作者徐浩渊直接在文章里写到,这本“书中的许多事件和人物都是我亲身经历和熟知的,作为‘纪实报告’,却有大量的不属实内容”,我找这本书实际上是想和《七十年代》相互印证一下到底有多不实。其实这本书挺简单,基本的文体文种都提到了,大部分应该都是收集的二手资料,随便看看挺有趣的。
以上是近两个月以来的读后感,当抛砖引玉吧,最近还会继续读七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等攒一波再发。
【 在 lucia08 的大作中提到: 】
: 受跑步打卡贴的启发,开一个读书贴吧。
: 肖战在中新经纬采访里提到“糊涂时读书”,他也写过不少读后感,多次谈及自己的近期荐书。读书应该是伴随人一生的习惯,毛姆有本书叫《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我觉得这是对读书意义最好的描述。
: 关于本帖,我的初步想法是一月一主题,大家可以围绕着同一个主题聊聊,可以荐书,也可以写写读后感,哪怕一句话的小感受也可以。肖战刚刚参加了曹禺的纪念活动,作为一个文艺小青年儿,他应该对话剧是很感兴趣的,不然也不会在大红的时候偷偷跑去看沉浸式话剧,要不八月咱们就围绕着“话剧主题”来随便聊聊?
: ...................
--
FROM 39.15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