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irya (雪莲花开 白衣飘去), 信区: Art
标 题: 黑格尔的艺术史理论 (4)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3年04月09日10:42:11 星期三) , 站内信件
四 小结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把黑格尔全部的艺术史理论以及相关的艺术理论,从以下十
个
方面作出归纳。第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定义确定了美是把精神作为它的内容的;
第
二,艺术美是人化了的关于精神的表现,相对于自然美,它是自为的(当然,在历史发展过
程
中这个自为所达到的程度有所差别),因而艺术美是高于自然美的美的形态;第三,作为达
到
自觉的理念即绝对精神是艺术美的表现对象或内容;第四,绝对精神是从抽象向具体发展
的
,亦即说绝对精神有一个演变的历史过程;第五,绝对精神的演变(或发展)需要以它为内
容
的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有与之相应的变化,这样就产生出三种形态的艺术,即象征、古典和
浪
漫艺术;第六,三种形态的艺术具体化到艺术历史的演变中又有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艺术部
门
与之对应,于是就形成了黑格尔所构造的艺术发展史的轮廓;第七,建筑、雕刻、绘画三
个
艺术部门就成为造型艺术中三种艺术形态的代表部门,而在每一部门自身之中又分别体现
着
三种艺术形态演变的历史阶段;第八,各艺术形态和艺术部门之间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
线
性递进的关系,即各部门之间相对于它所表现理念来说有高下之分;第九,线性递进并非
意
味着直线延伸,而是由事物的统一发展到相对的差异面,而后再发展到新的统一这样一种
无
限反复且不断提高的过程,即通常所谓的辩证统一;第十,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地向绝对
精
神逼近,而造型艺术对于这一目的来说只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直到作用,当向更高层次
发
展的时候造型艺术将逐步让位于抽象(注意,此处的"抽象"与作为黑格尔的哲学用语的"抽
象
"有别)。程度更高的艺术部门(音乐和诗歌),最终整个艺术将全部让位给哲学,从而宣布
自
己的终结。这就是黑格尔有关艺术和艺术史理论的主要梗概。关于黑格尔艺术史理论的成
就
与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略作一些分析。
首先,黑格尔的主要成就是以辩证统一的发展理论来透视艺术的历史,由此为艺术史
的
发展提供了完整而清晰的逻辑线索。在瓦萨里那里,美术史的发展是一种原始的进化论的
,
即把美术史作为类人的或者类植物的一种生长过程;在文克尔曼那里也没有提出明确的美
术
历史发展的逻辑理论。黑格尔的以自己的辩证逻辑解释艺术史的历史发展,这无疑是对艺
术
史、特别是美术史发展的内在原因提出了一种更为深化和丰富的认识方法。
其次,黑格尔阐明了艺术的内容以及主定内容的历史演变。艺术把理念作为自己的表
现
内容,虽然文克尔曼在这方面作出过相关的论述,但毕竟还是相当的模糊和不深入的。黑
格
尔则把作为艺术表现内容的因素作了详尽而完备的阐述。此外,把精神因素视作艺术的唯
一
内容这一观点,充分肯定和明确了艺术的最高追求,这就为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寻找到了
一
个相当坚实的内核,又由于黑格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作为艺术表现对象之精神的完满而
深
入的阐述,使得这一精神内核的内容得到了更加丰富并具说服力的表达和陈述。同时黑格
尔
把绝对精神定义?quot;独立自由的精神",这对于艺术来说意义更大。
第三,黑格尔对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在黑格尔的论
述
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体现出辩证法的精神。一方面精神内容不断寻找适合表现的艺术形
式
,从而对形式起着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形式有着自己的独立价值。黑格尔寻找的是精神内
容
与表现形式的完满融合,这就是概念内容与现实的具体形象的圆满结合。精神内容的发展
导
致表现形式的变更,这就是统一向分裂和对立的发展,而后又逐渐达到新的统一,由此推
动
艺术的为断发展和提高,即所谓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
第四,黑格尔还是第一位把东方艺术纳入考察视野的西方学者,这对美术史的撰写所
产
生的影响不容低估。
第五,黑格尔的理论所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把绝对精神视为唯一的艺术发展根源和第
一
推动力,接下来又把经验的艺术历史看作是绝对精神深化的结果(即被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
家
所称作的"倒置"),并绝对精神视为一种客观性的存在,这实际上就把活生生的历史和现实
生
活看作成从精神到精神的过程,从而忽略了其他更多的物质性因素,如经济基础与阶级利
益
等因素。虽然黑格尔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政治、习俗以及地理环境和种族差异等因素作
了
考虑,但是这并未在他的理论中占据更多的位置。
第六,任何艺术理论家在其头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种价值评判模式,这就是说无
论
他的理论如何变化和繁复,这一模式几乎潜在地起着支配作用。而这一价值评判模式是在
具
体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因而它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黑格尔同样避免不了这一点。黑格
尔
关于美术的模式就是以写写、具象和叙事性为标准的。虽然他对徒具形肖而无内容的美术
作
品作了批评,但从根本上讲他仍然是以具体生动的写实、具象和叙事性为其想像中的模式
。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黑格尔在论述建筑和雕刻艺术时都把它们的发展看成是向具象目标的
不
断逼近的过程。当然我们决不可指责黑格尔未能预见到现代抽象艺术的产生,但是我们完
全
可以从这种现象中得到某种启迪。
第七,黑格尔从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中推断出艺术的终结,或者说被哲学"吞并",这
种
与柏拉图极为相似的结论是违背历史真实的。其原因在于把不同层次上的、应该处在平等
关
系中的人类精神的生产部门归结为一个部门之上的企图,从艺术史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个问
题
就会见出这种企图的荒废性。因而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结论是失真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在
某
种意义上我们可以重新理解这一问题,从而开发出新的意义?quot;艺术的死亡"或"终结"这
一
类的问题时至今日仍然在困扰着我们,所以黑格尔的结论可以说是失真的,但还不能认定
它
是失效的。
第八,黑格尔的影响主要在两位艺术史家身上体现出来。一位是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
的
海因里希.古斯塔夫.霍托。霍托"认为对历史探求的主要命题,是人民在各种艺术中呈现出
的
种种不同的观念。按照这一要求,他并不看重艺术作品中的个人性格,而是着重说明各个
艺
术时期的理想生活。1842年至1843年间他写了《德国与弗莱米会绘画史》一书,值得重视
的
是他的总的看法,而非对于个别作品的批评"。28另一位是卡尔.施纳泽(1798-1875)。施纳
泽
的主要著作是《造型艺术史》。在这部1843-1864年间写成的结构庞大的艺术通史中,施纳
泽
"把黑格尔的基本思想运用到艺术中去",从而为"整个艺术发展的内在统一"寻找"真正的论
据
"29。他认为艺术是各民族的主要活动,而艺术的特在原则是"形式感",艺术史的目的就是
有
系统地揭示出这种形式感与各个历史时期文化之间的联系。施纳泽不是从艺术本体来研究
艺
术史的,而是把艺术看作人类生活的一种反映。因而他寻找的是艺术作品背后的精神涵意
。
这尤其指谓着宗教和其他方面的精神因素,他将此视为本质性的内容。鉴于此因,施纳泽
对
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十分重视,而对个体的艺术家则不感兴趣。"这是他的特点,但
作
为一个艺术史家,这也是他的局限"。30
最后,我们用意大利艺术史家里奥奈罗.文图里(1885-1961)的评价作为本部分的结束
应
该是恰当的:"我们可以断言,直到今天,唯心主义类型的艺术史中,最严密、最渊博、最
精
彩的作品还是属于黑格尔的"。(同上,196。)
注释:
1、 朱光潜?quot;《美学》不仅是一部美学理论著作,也是一部艺术史大纲。"(《美学.第
三
卷.下》,350)。
2、 《美学.第一卷》,3。
3、 《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372。
4、 同上。
5、 《美学.第一卷》,11。
6、 《美学.第一卷》,13。
7、 《美学.第一卷》,95。
8、 《美学.第一卷》,99。
9、 《美学.第一卷》,100-101。
10、《美学.第一卷》,103。
11、《美学.第三卷.上册》,43。
12、《美学.第三卷.上册》,61。
13、《美学.第三卷.上册》,87。
14、《美学.第三卷.上册》,100。
15、《美学.第三卷.上册》,109。
16、《美学.第三卷.上册》,115。
17、《美学.第三卷.上册》,209-210。
18、《美学.第三卷.上册》,210。
19、《美学.第三卷.上册》211。
20、《美学.第三卷.上册》,215。
21、《美学.第三卷.上册》,222。
22、《美学.第三卷.上册》,307。
23、《美学.第三卷.上册》,310。
24、《美学.第三卷.上册》,317。
25、《美学.第三卷.上册》,319-320。
26、《美学.第三卷.上册》,322。
27、《美学.第三卷.上册》,325。
28、<意大利>L.文图里《西方艺术批评史》(迟轲译,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193。
29、<英国>贡布里希:《艺术科学》,载《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陈钢林译,
浙
江摄影出版社,1989),431-432。
30、《西方艺术批评史》,194。
上网日期 2002年08月12日
http://www.cc.org.cn/wencui/020812200/0208122006.htm
--
FROM 166.111.10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