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天元,艺术圈的人大概都会记得1991年全国美展得金奖的作品《冶子》,那是
天元九十年代初的力作。
我也是从《冶子》知道李天元这个名字的,并且知道了他是我的同乡,都出生在哈尔
滨。
新世纪刚刚开始的第十一天,对于许多人来讲,也许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或许已
经忘掉了,可对于中国艺术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这一天艺术家李
天元成功地利用卫星拍摄了《李天元肖像》作品,这也许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件具有
高科技含量的作品。
从800公里外的太空观察一个人的肖像,这可能吗?把一个肖像的局部用电子显微镜
放大3万倍又是什么样子?李天元把这种想象变成了现实,打破了人们惯有的思维模
式。
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创作是李天元一直感兴趣的想法。2000年的一个展览上,他就展出
过自己利用电脑处理过的一些图片作品,用卫星拍摄作品的想法却是缘于一个偶然的
机会,李天元认识了中科院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宋宝元先生和中科院化学所的傅小刚女
士,在交流中,他们寻找到了创作的可能性,李天元希望获得技术支持,宋先生和傅
女士欣然同意,这对他们来讲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就是这样的一个会使艺术与科学
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了。
一切准备就绪。2001年1月11日是艺术家李天元既兴奋又难忘的日子,这天的天气很
晴朗,特别适合卫星拍照。拍照区域定在以北京北郊箭扣长城为中心。天未亮,李天
元就带了3个学生一同向长城出发,由于路面积雪太多,走了3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10:00整,李天元准时站在箭扣长城南大楼上,此时,艺术家提前预定的L7卫星正
在123/32轨道点上拍摄北京的地面TM数字照片(分辨率为30米),照片抓取的区域
正是以北郊怀柔箭扣长城为中心。艺术家抬头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头顶上800公里的
空中L7卫星小得不能再小的身影,心情感慨而激动,它一定在那里。
视线被拉远了,思绪也随着飘去,清新的空气,壮丽的山川,站在山顶上开阔的视野
,触动着艺术家敏感的神经系统。触景生情,让他想起了刚刚去世不久的父亲,天元
清晰地记得紧闭双目的父亲被送去火化前的最后一刻,自己无法克制地大喊着:“爸
爸我爱你!”这句父亲从未听到过的话此刻已化做一阵阵的回响在山谷中飘荡,如果
能让时光倒流,天元真想在此刻看到父亲微笑的面容,如果他还在,一定会为儿子的
成功而高兴。后来天元把悲痛的泪水放大500倍制作成像,与肖像、卫星照片并置在
一起组成画面。对父亲的强烈思念之情又激发了天元的创作欲望,通过宏观、微观、
现实的观察手段关注人类命运的创作思维使天元建立了《天元空间站》,那滴放大的
泪水交叉在一起被作为《天元空间站》的标志,天元说:“那象征着生命中阴性与阳
性意识,象征着两者永远吸引又永远排斥。”
居住地、工作室,在800公里以外的天空通过数字转换成形象是什么样子?身体器官
的细枝末节,比如我们的指甲,我们的眼睫毛,甚至是身体的排泄物,如鼻屎、精液
等等,在电子显微镜下又是什么样子?它确实是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呈现的画面是如
此的玄秒和神秘,已无法再用我们的思维来判定画面的形象。
可显微镜下呈现的画面颜色是黑白的,在视觉上无法满足艺术家的创作感觉,天元根
据个人对画面的理解,为每一幅图片画上了漂亮的颜色,其实这些也完全可以由电脑
来完成。天元说:“我喜欢手和画面直接接触的感觉,这里面有很多个体经验的表达
,这样我会觉得作品更人性化。”
现在,天元又把画面排列做了整体处理并配上了奇妙的音响,展出的方式是使用投影
来完成,是观赏者从听觉到视觉全方位的感受着作品的魅力。
天元的艺术理想的萌动来自于他的一位名叫王松隐的老师。他那个时候每天早上在松
花江畔吟诗做画,留着长长的头发,潇洒极了,天元说。老师的这种自由的人生状态
甚至让天元确立了职业追求。我当时觉得任何职业都不如艺术家舒服,天元说。
艺术的道路对天元来说一直是平顺的。顺利地考上了美院附中,毕业后又顺利地考上
了中央美院。8年的严格训练使天元有着坚实的基础,同时对西方艺术也有了不少的
接触。
天元真算得上是艺术的宠儿了,他没有一般艺术家所要经历的成名前的艰苦阶段,在
经济上也从未有过压力。“我读美院是壁画系,大三大四时候我们就接壁画的活干了
,那时我们壁画系的学生最有钱。”天元说。
但是真正思考创作问题是在毕业的那天。1988年,天元被分配到中央工艺美院当老师
,这对很多人来说已是一个不错的养尊处优的位置。可天元从来都是用一个独立的艺
术家的思维来要求自己。这一阶段,天元在创作风格上不断尝试,也在思维上不断地
理清自己,天元决定用自己最熟悉的写实手段创作,于是一批《冶子》风格的画诞生
了,并终于拿走了全国美展的金奖,在经济上也有了一定的进账。可天元又进入了思
考期,停下了画笔。许多人都劝他,就这样画下去吧,不用改变,保有原来就是终身
的胜利。但天元对于自己的《冶子》能拿金奖只认为是偶然。
我对完美的东西产生了怀疑,我想用一种批判的态度把这些东西破坏掉,我内心有一
种强烈的在被破坏中创造的欲望。天元说。
于是一批被胶带粘过的,在原来的画上又画出新画,但还能透出原来的画的一些痕迹
的作品产生了,这无疑在内容、形式、风格上又是一次创造,画空前的好卖,让他自
己不敢相信。当有人拿着定单要求风格、件数、尺寸、交货时间时,又使他陷入了紧
张状态,天元拒绝了,这在很多人看来又是难以想象的。我不喜欢复制自己,如果艺
术偏离了我自己的心理乐趣,那我宁可不画,同时我也反感那种以商业为目的的炒作
。天元说。
我觉得人的观念应随着时代的变化,每隔四、五年就得调整一次。天元一直在尝试着
美的范围的扩展。他在不断地思考着,技术和科技的力量。直到2001年,天元又为我
们送来了利用卫星拍摄的图片,《李天元肖像》。
《中国青年报》
--
FROM 166.111.10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