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期待文化创意产业
――国内外专家谈奥运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
历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都对举办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年是北京筹备2008年奥运会的关键年,也是北京打造“创意之都”的启动年。如何在奥运的大背景下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的发展呢?作为第四届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文化节的惟一高层学术论坛,由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奥运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第四届北京2008奥运国际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30多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对人文奥运、奥运文化和奥运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我们选取4位专家的观点刊发,相信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会有一些启发。
――编者
约翰·霍金斯
英国创意产业之父、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国际创意产业研究专家
霍金斯
中国要有更多文化创意产品
“中国需要有更多有创意的文化产品来让世界了解中国。”被称为英国创意产业之父的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国际创意产业研究专家约翰·霍金斯说:“推动奥运文化创意产业,中国需要做更多的实事。”
霍金斯表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更多具体的内容。奥运会前,北京需要一些大型的论坛来促进交流,但“中国需要更多的文化创意产品,向世界介绍中国”。
霍金斯说,在伦敦、巴黎、旧金山,人们很难找到全面了解中国现实生活的书籍或其他文化产品,这些造成了世界对中国现状的不了解。中国需要更多具体的创意文化产品,通过电视、报纸、书籍的传播,与世界分享中国人民今天的真实生活。
他还说,奥运会期间,全世界都会聚焦中国,“如何借奥运会的大好时机,让全世界更多关注中国在文化、社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就需要中国人民拿出更多的好点子。”
根据霍金斯的测算,核心的创意产业能够带来2.9万亿美元的产值,每年增加70%左右,是传统制造业增长的若干倍。到2008年它的产值将达到3.5万亿美元。根据大多数定义,创意是指的艺术,不是指的科学,这种想法是错的。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金元浦
奥运的根本是文化创意产业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教授认为,奥运会是一个全球范围内跨文化、跨国界、跨种族的“大聚会”,“注意力经济”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难得契机。“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投身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出更多能最终形成经济项目的文化创意产品。”他认为,奥运从根本上看应该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
金元浦说,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是“文化”,奥林匹克现状提出文化和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哲学,这是奥林匹克的精髓。而北京人文奥运的提出,也将文化作为奥林匹克在北京发展的核心。所以2008年奥运会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一次创造性的、与经济相关的战略实践,也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极好机遇。
实际上在各国,创意产业都成为一个引起各国重视的学术和实践的主潮。奥运产业作为创意文化产业,他实际上高度地依赖文化和经济的创新意识。它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性的人才有迫切的需求。金元浦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中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是依据个人的创造力和才华,采用了大规模的生产方式,能够带来就业,同时带来财富的一种创意实践。有人认为在当今的世界,有5%左右天才的创造性的人物创造了90%到95%以上的财富或财富源。
张雄
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跆拳道协会主席
张 雄
鼓励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来自朝鲜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跆拳道协会主席张雄说,在奥运会举行期间,所有的电视台和所有的媒体界的朋友,通常会聚焦在赛事报道、聚焦到各个国家得了多少金牌,但是这个并不是记者惟一的任务。通常主办城市和世界的人们也很想知道在奥运村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运动员在奥运村的生活怎么样。
张雄建议,在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请电视台多做一点事情,来告诉我们一些奥运村里的事情,特别是运动员发生的事情。在奥运村可以互相取笑,可以做一些家庭的游戏,可以玩牌、下棋。所以我们想看到的是奥运会和奥运会运动员的正常生活。而为什么媒体不愿意将运动员的生活解释给大众?这是奥运会组织的不足。这是我的两个建议:第一点是文化活动不仅在奥运村之间进行,而且在主办城市任何一个区域都能进行;第二点是希望媒体可以多报道一些运动员在奥运村的生活,因为一般人没办法进入奥运村,大家想知道奥运村里发生的事情。
奥运会举办方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他们面临这么多文化冲突。张雄说,应该尊重各自的文化,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尽我们的所能来推广一个友爱的奥运活动。
沈望舒
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沈望舒
抓住北京奥运的最后商机
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认为,北京的前奥运期即将全部结束。为奥运赛事搭台的工作成就卓著,有目共睹,得到中央政府和国际奥委会的充分肯定。然而申办重大主题性国际文化活动的主要功能――产业带动、国家带动的任务,却因领导、组织、协调者的不到位,存在明显的缺陷。北京的企业和市民,除了会徽、会歌、吉祥物、口号等信息以及学外语、学礼仪等事业型需求外,除了国际奥委会严格规范下的合作伙伴、特许经营权计划外,除了极少数参与了奥运场馆和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的企业外,几乎不见商机,得不到奥运商机。
沈望舒担忧,从北京文化经济的大局看,借奥运东风,争取中国文化品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项目、文化企业大面积国际市场规模化的目标极有可能落空。他建议,北京当务之急是拥有最大公共资源、最大社会动员力的政府立即运用公共权利,督促有关方面迅速公布2008年时的北京全面的“需求目录”,给企业以“商业机会”,给民众以“经济机遇”,用方方面面或大或小的建设需求,集聚成宏大的奥运文化氛围下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消费流。记者 陈文波
--
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