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我是以个人名义在各院系版上发这样一个帖子(希望斑竹手下留情),唯一的目的是想让更多的同学知道这个消息,不要错过身边的这样一次难得的观剧机会,并能在以后继续关注中国自己的传统精粹文化。我想天天在喊“人文日新”口号的清华大学,应该有更多这样的演出,无论传统还是现代。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推荐的戏,上周已经在北大百年讲堂演了两场,场场爆满,观众反响很好。
基本情况介绍
1、关于昆剧(与昆曲、昆腔基本是一个意思)。明代中叶起源于苏州昆山一带,中国传统戏曲的精粹代表,以细腻婉转的水磨腔、严谨规范的程式表演、精致典雅的文学剧本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曲界兰花”,是传统中国古典诗词文学的唯一舞台剧呈现方式,在2001年首批联合国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项目评选中荣登榜首(目前中国进入该类联合国遗产项目的只有昆曲与古琴两项)。代表作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等。
2、关于演出单位上海昆剧团。最直白的说法就是相当于中国京剧院在京剧界、上海越剧院在越剧界的地位,是全国首屈一指的专业昆曲表演团体,名家云集,有七人八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十六人次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及表演艺术配角奖。老一辈的蔡正仁、岳美缇、华文漪、计镇华、刘异龙、梁谷音、王芝泉、方洋等都是昆曲各个表演行当的领军人物,他们担负着全国各昆剧院团青年演员的培养、指导任务。年轻一代的张军、谷好好、黎安、沈昳丽,近年在昆曲界亦是声名鹊起,实力不凡。
3、关于《伤逝》。
《伤逝》是鲁迅唯一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一出发人深省的爱情悲剧,全剧以男主人公涓生的内心回忆展开叙事,讲述了一对为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青年男女相知、相爱、出走、结合,最终却分离毁灭的爱情故事和人生悲剧,深刻细微地揭示了他们在爱情与婚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翻滚与挣扎。作品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两个因爱而共同生活的男女,最终因共同生活而失去爱,为什么?《伤逝》是对现代都市人情感生活的一次深刻反省与心灵观照;当爱情的激烈褪去之后,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平淡如水的婚姻生活?当理想的烈焰一闪而过,我们又如何在现实的灰堆中保留它零星的光芒?
主要演员介绍
编剧——张静(上海戏剧学院青年教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导演——钱正
涓生——黎安 饰 子君——沈昳丽 饰 房东太太——胡刚 饰(昆丑反串)
另外,本次演出结束后还有一个见面会,上海昆剧团团长、全国首屈一指的昆曲冠生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先生、《伤逝》艺术指导、著名昆曲巾生表演艺术家岳美缇女士都将亲临现场,与清华师生们对话交流。
4、演出时间: 12月5日(星期二)19:00 (18:20开始入场)
演出地点: 蒙楼多功能厅 凭学生证免票入场
主办单位: 校团委文体部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学生京昆爱好者协会
最后的话:作为传统文化的最精粹代表之一的昆曲,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伤逝》创作手法上既保留了昆曲曲牌、唱腔、文本、身段等特点,又结合现代文学题材和小剧场表演艺术适当加了一些新鲜元素,剧本通俗而不失典雅,全剧节奏相当流畅明快,在传统与现代手段的结合上亦是十分巧妙(比如用把水袖表演恰如其分地化入围巾这样的道具),另外主演在表演上都很有独到之处,外形气质均能贴切入戏。可以说,很难得看到这样的新编戏。它能够吸引第一次看昆剧的观众。应该说我本人也是看惯了传统戏的,但也不禁要为这样的新戏叫好,传统遗产固然要把传承与保护放在首位,同时也不妨尝试其他途径,看看它能否能产生出新的生命力。伤逝,是昆剧也罢,是新生艺术形式也罢,总之它能够把昆剧艺术通过简单而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达给大家,能够吸引更多观众来关注昆剧,进而关注传统文化,这就有了更多的意义
--
FROM 59.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