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之所以為清華,蓋因有清華精神之信徒!
清華精神,銘刻于石,是謂“清華印”。印者信也,清華印,代表清華精神之信仰,清華魂也!君子不可不知,不可不敬。
清華精神,略有三端:“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是其內在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其為人準則,“行勝於言”是其處事態度。
白丁可以失信,清華豈能無印?是故,清華君子求佳印,遠離低級趣味,是以能膺重任。
秦漢雄姿魏晉風,
中西合璧古今通;
清華古韻賦金石,
無限風光在險峰。
印小學問大,清華印代表學者之價值觀、社會責任感與審美趣味。故成清華印學之說,旨在探討淵深學養呈現金石之藝術,為學者治印提供參考。
中國印文化源遠流長,《說文解字》載:“印,執政所持,信也。”行政以官印表信任,經商以私印表誠信,情侶以對章為信物,書生以文人印托信仰。
古之文人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崇尚人格,賞高雅之藝,負雅志于佳印,以古篆寄真情,故名文人印,俗稱篆刻。
書生治學,學者治印,方寸之間,氣象萬千,雅士至愛,書齋瑰寶。
明代印學家朱簡于《印經》提出品印標準:“刀法渾融,無跡可尋,神品也;有筆無刀,妙品也;有刀無筆,能品也;刀筆之外而有別趣,逸品也;有刀鋒而似鋸牙燕尾,外道也;無刀鋒而似墨豬鐵線,庸工也。”
陳師曾云:“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文人印之要素與此略同。
甘暘《印章集說》首提印宗秦漢:“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謂得其正也。印如宗漢,則不失其正也。”
沈野《印談》載:“印雖小技,須是靜坐讀書。凡百技藝,未有不靜坐讀書而能入室者。”
人分古今,藝有雅俗。馮友蘭先生有人生四境界說,余有印學五層次論:不求上進者,寄生于體製,無力求印,止于自然之境;經濟動物,依賴于物質,無心求印,停于功利之境;社會中人,以印為信,歸於道德境界;士大夫與天道相通,有文人印,天地境界之人也!清華學人,追求知識,崇尚文化,終身學習,進與天地往來,退為家國棟樑,以清華印自勵……
竊以為,“清華印”當有如下內涵:
人中菁華,蔑視權貴,醉心學藝,文理滲透,中西融匯,古今貫通。風骨效魏晉,雄姿仰秦漢。以印為信,守迥異庸眾之格調,追超凡脫俗之境界。
知音雅正,同道共勉!
壬辰夏
林剛 博士
--
修改:fayufayu FROM 124.166.231.*
FROM 124.163.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