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诺爸上的内容
说得对!利益面前,会模糊甚至扭曲很多事实真相。
我觉得,干预的效果,最多只是让孩子当下的能力最大化表现出来,但是不能提高能力的上限,能力的上限是发育程度控制的。
比如孩子能力发育到50了,由于家长的忽视或者教育不当,孩子能力可能只能表达出40,但通过干预可以让孩子能力表达出50的效果,但是干预不能让孩子能力突破50。
【 在 hnairlines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也觉得如果有的能力孩子没有发育出来,靠干预只能是条件反射类型的
: 这个圈子很多机构啊公众号啊个人工作室啊 都很模糊这一点或者就说干预可以解决根本问题
: 我觉得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心知肚明骗人消费
--
FROM 120.244.238.*
不能同意更多了
【 在 whitelie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得对!利益面前,会模糊甚至扭曲很多事实真相。
: 我觉得,干预的效果,最多只是让孩子当下的能力最大化表现出来,但是不能提高能力的上限,能力的上限是发育程度控制的。
: 比如孩子能力发育到50了,由于家长的忽视或者教育不当,孩子能力可能只能表达出40,但通过干预可以让孩子能力表达出50的效果,但是干预不能让孩子能力突破50。
--
FROM 223.72.63.*
机构干预还是家庭干预,谁更好?
我觉得看谁的水平高就取谁,如果两者一样高,就优先家庭干预,毕竟家庭氛围和情感上更有利于孩子接受。
但是,干预不可能实现质的飞跃,发育才是飞跃的根本原因。
靠干预摘帽,我觉得根本不可能!
【 在 sdali 的大作中提
: 关键现在自闭症确诊率已经是2.43%了,一个正常国家失业率大概也就是3-4%,这两个数字非常接近了
: 如果自闭症就业率很低很低,那么这两个数字之间看起来就有一个出了问题
: 所以其实现在的X爸X妈就是扩大诊疗范围的结果,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人经过干预“脱帽”了,而如果是机构干预就会觉得机构干预很好,家庭干预就觉得家庭干预是正确的路,然后就可以开个公众号告诉大家自己的成功经验
: ...................
--
FROM 120.244.238.*
其实我想表达意思是从目前这个确诊比例来看,可能大部分都是“误诊”,或者非生理层面损伤的自闭症,或者即使有这种损伤也是非常轻微,随着发育会完善
不然2.43%这么高的比例,未来长大都就业困难是不合理的,毕竟一个国家不可能失业人口一半多是自闭症,这从常识上是不可能的
也因此,很多人都会干预“康复”,本质原因是他们和过去典型自闭症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人他们通过什么途径干预成功,自然就会认为什么途径是最有效的,机构也好,家庭也好,毕竟人生只有一次,而也是这些公众号存在的原因
【 在 whitelie 的大作中提到: 】
: 机构干预还是家庭干预,谁更好?
: 我觉得看谁的水平高就取谁,如果两者一样高,就优先家庭干预,毕竟家庭氛围和情感上更有利于孩子接受。
: 但是,干预不可能实现质的飞跃,发育才是飞跃的根本原因。
: ...................
--
FROM 27.125.156.*
确实,认同您的观点
【 在 sdali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我想表达意思是从目前这个确诊比例来看,可能大部分都是“误诊”,或者非生理层面损伤的自闭症,或者即使有这种损伤也是非常轻微,随着发育会完善
: 不然2.43%这么高的比例,未来长大都就业困难是不合理的,毕竟一个国家不可能失业人口一半多是自闭症,这从常识上是不可能的
: 也因此,很多人都会干预“康复”,本质原因是他们和过去典型自闭症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人他们通过什么途径干预成功,自然就会认为什么途径是最有效的,机构也好,家庭也好,毕竟人生只有一次,而也是这些公众号存在的原因
--
FROM 120.244.239.*
看过一个重度自闭的案例视频,自闭症孩子二十多岁了,家长坚持干预很多年,为了干预,长年夫妻异地生活,母亲放弃工作,离家带孩子在干预机构。看视频,那个男孩依然24小时需要母亲照顾的程度。
唉,怎么说呢,可能干预是家长能抓住的最后一棵稻草吧。。。
就像当年我问北医六院孙黎医生,干预到底能有多大作用,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至少,以后自己没什么可后悔了。。。
【 在 jdhk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现在谱系定义比较宽泛,的确有些高功能或者亚斯伯格类的可以发育出一分部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能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之类的抽象概念。
: 但大多数自闭患者,是根本发育不出来自我意识,就是根本不知道人是咋回事。在患者眼中,人和树,和桌子椅子没任何区别,这种情况的孩子,只能由社会和家长承担后续的安置问题。
: 真正自闭症就业率是很低很低的,无法融入社群。
: ...................
--
FROM 120.244.239.*
但是家长没有透视眼没有上帝视角
能做的只有努力不放弃希望
昨天刚看到上海复旦严锋教授的微博
很多认知还是很中肯的
【 在 whitelie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得对!利益面前,会模糊甚至扭曲很多事实真相。
: 我觉得,干预的效果,最多只是让孩子当下的能力最大化表现出来,但是不能提高能力的上限,能力的上限是发育程度控制的。
: 比如孩子能力发育到50了,由于家长的忽视或者教育不当,孩子能力可能只能表达出40,但通过干预可以让孩子能力表达出50的效果,但是干预不能让孩子能力突破50。
--
FROM 114.241.56.*
但是家长努力干预还是有用的 只是值得不值得的问题
严重的可能看不到明显进步 20分的也许只能到三四十
但是那些轻度的 边界的不管是误诊也罢
诊断范围扩大也罢
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切实存在的
我觉得正确的干预—教育方式对这一群体的孩子很重要
--
FROM 114.241.56.*
不清楚中国的情况,美国确诊率高是因为申请个自闭症就可以享受国家补贴福利。很多家长会倾向于申请自己孩子是自闭症患者,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自闭症的确诊率。但美国政府对自闭症的筛查比中国做的要好,他们在3岁前都进行了多次的筛查,而且是全员筛查。中国都是自己家长感觉不对劲了自己找医院筛查,可能存在一部分漏诊的,也存在一部分误诊的。
【 在 sdali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键现在自闭症确诊率已经是2.43%了,一个正常国家失业率大概也就是3-4%,这两个数字非常接近了
: 如果自闭症就业率很低很低,那么这两个数字之间看起来就有一个出了问题
: 所以其实现在的X爸X妈就是扩大诊疗范围的结果,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人经过干预“脱帽”了,而如果是机构干预就会觉得机构干预很好,家庭干预就觉得家庭干预是正确的路,然后就可以开个公众号告诉大家自己的成功经验
: ...................
--
FROM 159.226.171.*
之前看邹医生的报告,说按照目前谱系诊断范围,可以实现10%左右的孩子完全融入正常生活,20%左右的可以在宽容环境下独立生活工作,将近30%左右的孩子可以实现辅助环境下的工作生活。其实剩下那40%基本努力方向就是能生活自理。能自主吃饭上厕所,可以关在家里不需要一直人盯着。
【 在 sdali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我想表达意思是从目前这个确诊比例来看,可能大部分都是“误诊”,或者非生理层面损伤的自闭症,或者即使有这种损伤也是非常轻微,随着发育会完善
: 不然2.43%这么高的比例,未来长大都就业困难是不合理的,毕竟一个国家不可能失业人口一半多是自闭症,这从常识上是不可能的
: 也因此,很多人都会干预“康复”,本质原因是他们和过去典型自闭症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人他们通过什么途径干预成功,自然就会认为什么途径是最有效的,机构也好,家庭也好,毕竟人生只有一次,而也是这些公众号存在的原因
--
FROM 159.22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