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求助,娃去北大六院被诊断疑似孤独症
孩子3岁9个月,在幼儿园表现好动,坐不住,和小朋友社交做的也不好,中午幼儿园睡觉爱说话,不听老师指令,第一次去看医生,挂了王力芳教授的号,智商77 ppvt智商66,精细动作,语言都是3岁,和大运动是3.1岁,个人社交2.1岁,最后诊断是孤独症可能性大,伴随多动,还建议去培训机构做干预,去培训机构做了咨询,说是干预需要连续三个月,全部是工作日,怎么也没想到孩子会和这个病粘上关系,有点崩溃,陪伴孩子比较少,光顾工作了,内心太愧疚,想问下大家这个病怎么才能确诊,下一步打算让郭医生再诊断一下?
如果去干预机构说最好父母陪伴,这个也不太可能,工作不能丢,唉…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FROM 223.104.40.*
让你去做了血尿代谢先排除基因代谢等相关的病吗。现在只是疑似,如果没做血尿代谢这个检测,建议去北大医院妇幼那里找代谢病医生开个单子做一下,先排除影响发育的问题,再考虑后面是不是真的就是
--
FROM 123.123.98.*
别急
可以再看六院的郭延庆
因为快要4岁了,要干预也要量身定做的,应该以融合为主了
【 在 notveryhappy 的大作中提到: 】
: 孩子3岁9个月,在幼儿园表现好动,坐不住,和小朋友社交做的也不好,中午幼儿园睡觉爱说话,不听老师指令,第一次去看医生,挂了王力芳教授的号,智商77 ppvt智商66,精细动作,语言都是3岁,和大运动是3.1岁,个人社交2.1岁,最后诊断是孤独症可能性大,伴随多动,还建议去培训机构做干预,去培训机构做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FROM 58.132.133.*
好的,我们考虑下,谢谢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在 wwjj2017 的大作中提到: 】
让你去做了血尿代谢先排除基因代谢等相关的病吗。现在只是疑似,如果没做血尿代谢这个检测,建议去北大医院妇幼那里找代谢病医生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FROM 114.254.2.*
今天问北大六院,号全部在往上挂,王力芳的号还是晚上捡漏挂上的,用公众号挂,到点就卡住,现在还有黄牛吗?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在 chenyufine 的大作中提到: 】
别急
可以再看六院的郭延庆
因为快要4岁了,要干预也要量身定做的,应该以融合为主了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FROM 114.254.2.*
这么说吧,就是身体硬件条件正常的孩子,如果家长长期不陪伴,尤其是生活在城市这种比较不自然的环境中,孩子很难健康成长。不是性格出问题,就是各种行为问题。
你不是需要去找个医生给你家孩子确诊或者排除确诊,而是立刻行动起来,多陪伴孩子。
如果你的工作能带给你巨大的经济收益,那就花钱请专业人员干预,自己抽出时间陪伴。
如果工作占用你时间非常多,又没有多大的经济收益,那就考虑换个工作,总之,尽可能多抽时间陪伴孩子。
就占用你这几年时间,后面你想陪伴,人家也不需要你的陪伴了。
【 在 notveryhappy 的大作中提到: 】
: 孩子3岁9个月,在幼儿园表现好动,坐不住,和小朋友社交做的也不好,中午幼儿园睡觉爱说话,不听老师指令,第一次去看医生,挂了王力芳教授的号,智商77 ppvt智商66,精细动作,语言都是3岁,和大运动是3.1岁,个人社交2.1岁,最后诊断是孤独症可能性大,伴随多动,还建议去培训机构做干预,去培训机构做了咨询,说是干预需要连续三个月,全部是工作日,怎么也没想到孩子会和这个病粘上关系,有点崩溃,陪伴孩子比较少,光顾工作了,内心太愧疚,想问下大家这个病怎么才能确诊,下一步打算让郭医生再诊断一下?
: 如果去干预机构说最好父母陪伴,这个也不太可能,工作不能丢,唉…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FROM 159.226.171.*
本版有攻略
鉴于公平原则,您自己搜吧,没多少页就有,
【 在 notveryhappy 的大作中提到: 】
:
: 今天问北大六院,号全部在往上挂,王力芳的号还是晚上捡漏挂上的,用公众号挂,到点就卡住,现在还有黄牛吗?
: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FROM 58.132.133.*
我说说我的建议,目前已经入学:
1、可以再找郭,但如果有倾向、疑似,建议高强度干预。规则、指令,最好在4、5岁前搞定,现在的重点不是融合,不是社交,是基础能力。基础能力越早通过高强度干预,效果越好,越为将来打好基础。
2、机构的密集干预,不是非要父母陪伴,我家一直是老人接送,当然老人有一定文化水平最好。但是家长需要学习理论、与老师不断沟通。
3、自闭的形成跟家长的陪伴关系不大,认为父母疏于照顾导致自闭是“冰箱理论”,引起很多家长的自责焦虑,早已被批判,所以不用自责。但是自闭症的改善甚至摘帽,确实需要家长高质量的干预和陪伴。
--
修改:lotus2016 FROM 119.18.198.*
FROM 119.18.198.*
先别太焦虑,医学界对自闭其实了解的很有限,没有任何一种客观的诊断标准。
这类儿童以后前景主要看两个方面
1。智商,2。行为问题
如果这两个能达到中等偏下,自闭不自闭都不会太影响生活。
多动估计是有的,但是现在多动孩子正常生活的太多了。
【 在 notveryhappy 的大作中提到: 】
: 孩子3岁9个月,在幼儿园表现好动,坐不住,和小朋友社交做的也不好,中午幼儿园睡觉爱说话,不听老师指令,第一次去看医生,挂了王力芳教授的号,智商77 ppvt智商66,精细动作,语言都是3岁,和大运动是3.1岁,个人社交2.1岁,最后诊断是孤独症可能性大,伴随多动,还建议去培训机构做干预,去培训机构做了咨询,说是干预需要连续三个月,全部是工作日,怎么也没想到孩子会和这个病粘上关系,有点崩溃,陪伴孩子比较少,光顾工作了,内心太愧疚,想问下大家这个病怎么才能确诊,下一步打算让郭医生再诊断一下?
: 如果去干预机构说最好父母陪伴,这个也不太可能,工作不能丢,唉…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FROM 75.181.32.*
加油
--
FROM 22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