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如何把孩子引进教室去上课。这一点,很多人会很困扰,尤其是送孩子去早教,去参加各种活动,特别为难。对于3岁之前的小朋友,有很多家长发愁怎么引导孩子进入教室。
我写下我们如何做的,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有用的信息。
了解孩子:
孩子还没来之前,一般会做访谈,了解孩子的各种情况,里面就有偏好物。
孩子第一次来玩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除了最初的几分钟,其他时间孩子就可以自由的玩,老师处于高支持状态下互动。那个时候观察就开始了,一直到结束,基本上孩子喜欢什么都有了初步印象。要上课,那就是会提前设计课程,然后布置教室。但是怎么让一个小朋友进去呢?不同的孩子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有趣的物品(活动):
大致不差的,就是吸引进去。就是教室里有孩子喜欢的东西 。
我记得有个小朋友想要爸爸陪着进去,但是老师不同意(因为爸爸在场会影响小朋友上课)。他就哭着不进去。老师采用的是有趣的活动。小朋友喜爱蹦床,老师把小动物们排成一排,边蹦边唱“小熊蹦,小熊蹦,小熊蹦完大象蹦”,自言自语,玩的很嗨。小盆友站在大厅门口,犹豫再三就走进来了,和老师一起玩蹦床。然后慢慢就开始互动上课了。
还有小朋友喜欢其他小朋友的教室,串门,然后就两个小朋友一起玩,想多了,很多时候都是平行玩,把小朋友的玩具借走,带到自己教室,其他老师再拿一套还了。
还有熟悉了,老师会让小朋友选择抱进去,飞进去(快快的)还是慢慢的走进去,同时教了快和慢。写到这里发现,我好像没这么做过,只有喜欢肢体接触的,我会举高高,荡秋千,跳啊跳。
这个小朋友,刚来时,我们要把所有的教室门都关了,没有门的,用柜子封起来,只留去教室的一条通道,路上看上什么,都可以一起带到自己教室里去。
小朋友们很快就知道自己教室在哪了,因为可以把心爱的玩具提(推)到自己教室去。过段时间,会换教室,主打适应不同的教室。
这里我要说一下,换教室的用途一个适应不同的环境,还有一个是不同的教室有不同的作用。如果小朋友受干扰影响学习,就会独立教室上课;如果小朋友到了泛化技能,促进同龄社交,又没有社交动机的时期,就会放在大厅的教室里,因为会有其他小朋友走错门,对他的玩具感兴趣,去他的教室里,然后就有机会一起互动了。这个是很自然的互动,而不是老师提前设计好的。当然如果有小朋友很小,坐不稳,或者发脾气自残什么的,就要去有软包的独立教室了。
--
FROM 221.22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