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本名叫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是王阳明,半个则是曾国藩。王阳明被称为圣人,其实就是因为他提出了“心学“思想。“心学”是儒家的一个分支学派,主要强调内心的修炼。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具备良知,而良知可以让人了解天理,也就是事物运行的最高法则。在王阳明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实意地把他当作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
可是他5岁还是不会说话。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12岁时,王阳明才正式上学;他17岁时,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当年大家都流传朱熹的“格物”之学,凡要追究事物之理,就要遵循朱熹所说的一套。王守仁自己深受影响,并真的付诸实践。王守仁早年时与钱德洪一起切磋学问,二人都认为要做成儒家的“圣贤”,就得格尽天下之物,这是何等巨大的抱负与力量。于是王守仁就指着园内亭子前的竹子,让钱德洪去看。钱德洪一入夜就去穷究竹子的道理,竭尽心思想了三天三夜,就积劳成疾了。钱德洪当年说是自己精力不足。于是王守仁亲自去“格竹”,也是竭尽心思早晚想不到竹子的道理,到了第七天,也因劳思而得病,于是王、钱二人都慨叹,“圣人”是很难做成的。
----------------------
总结一下,
1. 发育迟缓 5岁还不能说话 一直到6岁才能开口, 12岁才开始上学
2. 很容易对某一件事沉迷不能自拔, 比如上述和道士修道以至于忘记自己的结婚, 按正常人的思维肯定觉得很荒唐, 还有真的去格了7天竹子, 那肯定是发自内心深处毫不分神的投入才能做到的事情
3. 社交, 结婚当天跟道士出走 根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
FROM 218.30.116.*